當前位置:實施水利扶貧三年行動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 媒體關注
中國水利報:打造水土流失治理“山西樣板”
  2019-08-13 16:25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海河上遊,水土流失面積10.8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69%,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歷屆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工作,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不懈治山治水。特別是近年來,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大力推進水保重點工程建設,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治理,嚴格防治人為水土流失,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下一步,山西將按照水利部“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堅持治理與監管兩手抓,發揚優良傳統,緊跟時代要求,開拓創新,狠抓落實,奮力推動山西水保再上新臺階。

   

  陽高縣通過實施坡耕地改造梯田,引導農民進行産業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仁用杏和大接杏産業

   

  忻州偏關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

   

  太原清徐都溝水保經濟林

   

  偏關縣尚峪溝人造林

   

  聞喜縣水保綜合治理工程

   

  隰縣汪家溝溝壩地

   

  平定縣岔口鄉梯田工程

   

  陽高縣大泉山水保示範工程

  民營治理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山西各地就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並涌現出陽高縣大泉山、平順縣西溝、昔陽縣大寨等聞名全國的水土保持先進典型。80年代和90年代,又在全國率先産生了戶包治理、“四荒”拍賣等先進經驗,21世紀後又推廣了大戶治理經驗。省委、省政府每兩年一次召開小流域治理工作會,及時總結經驗,出臺政策,發動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2005年省政府出臺《關於發展民營水保大戶的資金扶持辦法》,進一步鼓勵推動民營水保大戶治理。

  戶包治理、拍賣治理,調動了農民治理小流域的積極性,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有民營水保戶28萬戶,其中承包面積在500畝以上的民營水保大戶4300多戶,已累計投入治理資金35億多元,治理開發“四荒”地8000多平方公里。

  

  重點治理

  在發動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的同時,山西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三川河流域、永定河上遊、汾河上遊等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水保、黃土高原淤地壩、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近年來又實施了中央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黃土高原垣面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水土保持、壩灘聯治等國家和省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資金年均5億多元,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多萬畝,成為帶動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龍頭。隨著重點工程項目的連續實施,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呈現出大規模連片治理、整縣推進等特點。

  晉北風沙區市縣兩級政府將水保重點工程與當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相結合,加大地方財政投入,總體規劃,規模推進,提高標準,建設精品,共建成130多處集中連片、規模宏大的生態防護工程,其中超過5萬畝集中連片的生態防護工程有20多處,對遏制地表揚塵起沙,改善區域及京津地區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臨汾市永和縣以水保重點工程為依託,走“水保富民、生態興縣”的路子,全縣規劃,整體佈局,山水田林路統籌規劃,坡溝梁峁垣綜合治理,建成了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頭水土保持示範區,全縣生態面貌變化巨大,成為全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典範。

  在國家、地方、企業、個人等全社會力量的共同推動下,截至2018年年底,山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4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63%,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民生水保

  山西在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改善生態與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相結合,在一個戰場上打贏兩場攻堅戰。利用淤地壩數量多、分佈廣的優勢及上攔下保作用,配套實施壩灘聯治、溝壩地治理等工程,淤地造田、治灘造地,建設高標準的旱澇保收壩灘地;大力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水平梯田,將“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十二五”以來,共投入資金10.3億元,修建水平梯田近95萬畝;投入資金5億元,建設壩灘地7.5萬畝。壩灘地和水平梯田的建設改變了立地條件,治理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農業發展潛力,使昔日的瘠坡薄地、荒灘爛溝,變成了如今的“聚寶盆”“錢糧囤”,為實現農業豐産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栽植于山地丘陵的各種水土保持經濟林,在固土保水、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時,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渠道。近年來,山西推廣了雙季槐、油牡丹、翅果油等水土保持樹種,畝均收入4000元以上,不僅富裕了一方百姓,還發展了一方産業。

  監督監測

  山西是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産建設項目多,人為水土流失防治任務繁重。《水土保持法》修訂頒布後,山西于2015年修訂頒布了《山西省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省水利廳聯合有關廳局出臺了《全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實施辦法》《全省水土保持補償費收費標準》,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在水利部的安排部署下,2018年山西對全省805個在建項目進行了監督檢查,全面加強生産建設項目事中事後監管;配合海委、黃委、黃河上中游管理局,開展對部批生産建設項目監督檢查;推進水土保持“放管服”改革,進一步規範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隨著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全省人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在水土保持監測及信息化工作方面,山西編制了《山西省水土保持監測專項規劃》《山西省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規劃》,對全省水土保持及信息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開展了水土流失消長評價、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區域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等工作;對36個監測點進行了優化佈局;2019年落實水土保持監測及信息化經費1400萬元,水土保持監測及信息化工作加快推進。

  安全運用

  山西全省共建有淤地壩18161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壩2035座,小型壩16126座。山西積極推廣臨汾市汾西縣的“護壩田”制度、大寧縣的淤地壩管護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制度、太原市婁煩縣的淤地壩管護人員派發管護責任卡經驗等,確保淤地壩效益的長久發揮和安全運用。去年,水利部採取“四不兩直”方式對淤地壩安全運用工作進行了督查,山西以此為契機,對4個市的水利局長、紀檢組長,5個縣的分管副縣長,8個縣的水利局長進行了約談,提出了全面整改要求;落實了省級經費500萬元用於中型以上淤地壩運行管護,加上21個縣落實的211.88萬元歲修資金,2019年共計落實運行管護資金711.88萬元,目前資金已全部到位,管護費等費用也已及時足額發放管護責任人手中。從今年4月開始,山西採取分組包市,全過程、全時段、一包到底的工作方式,對各地的淤地壩“三個責任人”落實、度汛預案編制審批、汛前隱患排查整改、應急預案演練、運行管護經費使用、除險加固工程質量等度汛準備工作,開展了大比例抽查督查和蹲點落實整改工作。

  蒲縣:探索生態建設的脫貧新路

   

  蒲縣溝壩地治理工程

  蒲縣始終把水土保持作為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一項重要舉措,重點實施垣面保護、淤地壩除險加固、溝壩地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積極探索生態建設的脫貧新路子,為全縣27個貧困村脫貧作出積極貢獻,實現省定貧困縣脫貧摘帽目標。

  2017年至2018年,蒲縣總投資1947萬元,實施垣面保護工程,保護了蒲縣山中垣、靳店垣、西坪垣、韓店垣、柏店垣5個垣面計42.3平方公里;2011年以來,共完成大中型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12座,2019年擬投資1054萬元實施15座,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94.06平方公里,同時可涵養水源,提高小流域壩係的整體防洪能力;雷家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174萬元,實施水土保持治理面積5.0平方公里,營造水保林壩灘地治理8.7平方公頃,水土保持林59.79平方公頃,封禁治理322.6平方公頃,保土耕作108.91平方公頃,治理程度達88.35%,項目區林草覆蓋度提高到54%。

  繁峙:水保建設凸顯多重效益

   

  繁峙縣兆豐農林基地

  繁峙縣地處山西省東北部,屬典型的土石山區,坡耕地面積大、比例高,在造成水土流失的同時,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2016年起,繁峙大力實施坡耕地改造、京津風沙源治理、水土保持以獎代補試點等水保項目,切實改善當地人居自然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2016年以來,通過水利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及趙莊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共建設經濟林22269畝,受益人口5745人,其中貧困人口3193人。2017年以來,實施坡耕地改造2.37萬畝,其中包括2019年度正在實施的8900畝,總受益人口8900人,其中貧困人口3100人。2018年,實施完成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項目1處,涉及2532人,其中貧困人口773人。

  3年來,繁峙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08.72平方公里,其中水平梯田21.31平方公里、水保造林129.86平方公里、封山育林29.22平方公里、其他28.3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建設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凸顯,有力助推脫貧攻堅。

  河曲:堅持不懈推進水保生態建設

   

  河曲縣劉家塔鎮山莊頭村淤地

  壩壩地河曲縣處於內蒙古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區,素有“十年九旱”之説。面對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生産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的實際,河曲人民不等不靠,60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大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在“科學規劃,精心實施”的思路指導下,堅持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把坡改梯、造林種草、生態修復和溝道壩係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設結合起來,改善生産條件,拓寬生存環境,達到自強致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共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壩1424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73.36平方千米,共淤成壩地1325公頃,基本農田面積累計達到14773.3公頃,佔總耕地面積的40.92%;建成水保林46504.1公頃,人工種草4825.6公頃,林草覆蓋率達到38.8%,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723.87平方千米,治理度為65%。2018年人均糧食産量604.1公斤,人均純收入7387元,收入得到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達到了“治理一條流域,改善一片生態,富裕一方群眾”的目標。

  陽高:治理水土流失 建設康養福地

   

  陽高縣坡耕地治理

  陽高縣位於山西省北部,是一個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多達124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74.7%。歷屆縣委、縣政府率領全縣廣大幹部群眾為控制水土流失,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水保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1983年—2003年,陽高縣列入海河流域重點治理縣,20年時間先後治理小流域40條,治理面積320平方公里,打造了致富山、十二連山、元山等一批精品小流域。2000年陽高縣被列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重點縣,19年來累計完成小流域治理16.85萬畝,水源工程641處、節水工程408處。2013年以來,縣財政累計投資2億元,完成了大泉山流域6萬畝荒坡連片治理;2017年投資1.3億元實施了長城沿線水保治理項目。

  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46.76平方公里,其中基本農田121.69平方公里,水保造林545.93平方公里,種草20.93平方公里,封山育林58.2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59.93%,森林覆蓋率達到27.1%。如今的陽高,山變綠了,水變清了,春季風沙天數明顯減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真正成了宜居之城、康養福地、長壽之鄉。

  天鎮:生態立縣 水保先行

   

  天鎮縣米薪關鎮上陰村水保工程

  天鎮縣位於山西省東北端,屬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全縣境內地貌類型以黃土丘陵溝壑區為主,由於地形地貌與降水等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多年來,天鎮縣始終把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頭等事來抓,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不懈治山治水,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特色的生態建設新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

  天鎮縣委、縣政府立足天鎮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結構和自然條件,確立了生態立縣、水保先行的總體思路,把水土流失治理、加強生態建設作為首要條件,特別是緊緊抓住坡改梯工程建設這一難得的機遇,堅持把水保項目作為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促進農業和農村産業結構調整、深化水保扶貧的切入點,注重水土流失預防與治理、生態建設與産業結構調整、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近年來,依託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全縣累計完成投資8417萬元,完成坡改梯5.7萬畝,帶動項目區糧食增産2850萬公斤,直接産生經濟效益達2280萬元,昔日的瘠坡薄地、山坡荒灘爛溝,變成了如今的“聚寶盆”“錢糧囤”。

  右玉:荒山綠 百姓富 生態優

   

  右玉縣四五道嶺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右玉縣地處晉西北邊陲,是典型的緩坡丘陵風沙區,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76.2%。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度由原來不足0.3%提高到現在的61.2%。

  2000年後,右玉縣先後實施了國債水土保持項目、黃河上中游沙棘建設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銀行貸款二期項目、生態修復封育治理項目、首都水資源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工程、坡耕地改造項目等水土保持重點治理項目,累計完成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面積917.30平方公里,土壤侵蝕量由2000年的867萬噸到2017的503萬噸,土壤流失量減少了364萬噸,減少率為42%。林草的種類由原來的龍須草等耐旱植物變為現在的豆兒苗、小薊、野黃芪等喜濕植物,生長量增加了2倍以上,山雞、辦刺、野兔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

  荒山綠了,百姓富了,右玉先後被評為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突出貢獻單位、全國治沙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範縣,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4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2018年8月8日,右玉退出貧困縣。

  本版文字由 石珊珊 王秀芳 魏永平 撰寫圖片由 山西省水利廳 提供

  來源:中國水利報專版  2019年08月06日  第4442期

責編:李姍

京ICP備14010557號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進入無障礙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