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專題報道--2016年專題報道--紀念新《水土保持法》施行五週年--生態文明工程--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
  
四川省綿竹市濕地溝“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
  2016-02-25 12:06  

整潔的居住環境---九龍水街

  一、小流域基本概況

  (一)自然條件

  四川省綿竹市濕地溝小流域地處綿竹市之西北,行政區劃屬綿竹市九龍鎮,距綿竹市區約7km。全鎮幅員面積53.6km2,其中濕地溝小流域幅員面積23 km2,水土流失面積3.1 km2。流域地貌類型屬龍門山脈前山淺丘與平原交匯區,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和耕地為主,小流域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為15℃,年均降雨量1196.7mm。區內地表水豐富,水質清洌,綜合利用於沿河兩岸農田澆灌和工業用水。流域內80—150坡耕地已全部實現梯坪地改造,250坡以上坡耕地已全部實現退耕還林。小流域林草和自然景觀豐富,多年的鄉村生態旅遊開發使當地旅遊産業漸成氣候,豐富的森林資源被遊客美譽為天然氧吧。2012年被國家授予4A級旅遊景區,2015年被國家授予“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二)社會經濟和基礎設施

  2014年小流域所在鎮實現GDP6.92億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2982萬元,區域內以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為主,無工業污染區,旅遊資源、山地資源豐富。濕地溝小流域工程覆蓋1個行政村(清泉村),人口2170人,農業總産值1997萬元。小流域內道路通暢,緊鄰成綿高速復線和德阿公路(101線縣道),縣、鄉、村、道路基本實現油化或硬化,水、電、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完善,緊鄰成綿高速復線和德阿公路,沿山旅遊帶動農業科技示範園、花卉植物園、荷塘仙境、高山滑翔、坡地滑草、美食休閒娛樂等鄉村旅遊景點已初具規模,商貿發達。

  二、治理前的水土保持現狀

  九龍鎮濕地溝小流域地處綿竹市西北沿山區,受地域因素影響,多年來,群眾在生産生活中水土保持意識淡薄,砍伐森林燒柴煮飯現象時有發生,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沒有集中統一的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周邊溝道,村中河流污染嚴重。通過政府引導目前各家自建有旱廁和化糞池,但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生活和餐飲污水逐漸增多,嚴重缺乏污水處理設施。由於缺乏垃圾收集設施,村民習慣於把生活污水和垃圾倒入河道中,既污染河流又堵塞河道,嚴重影響了村民的飲用水安全和基本的農田灌溉。生産作業道路未硬化,遇雨水泥濘難行。

  三、治理成效

  (一)規劃理念

  濕地溝小流域項目建設堅持流域治理與發展高效農業、新農村建設、發展鄉村旅遊和控制面源污染相結合,堅持努力打造“惠民工程”、 “富民工程” 、“健民工程”的治理理念,實現流域景觀優美,自然和諧,衛生清潔,人居舒適。

  工程建設通過實施坡耕地整治,配套完善水利水保工程,營造水土保持林,開展疏幼林封禁治理,有效減少土壤侵蝕,發揮梯地、林草植被等水土保持設施的作用,控制和減少面源污染。

  工程建設緊緊圍繞鄉村旅遊景區提檔升級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培育地方優勢産業為重點,形成糧經、旅經、林經複合産業新模式。通過工程建設從農田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生活污染三方面入手,加強濕地溝景區外的面源污染控制,實現垃圾和污水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通過農業科技示範種植、旅遊産業帶動商貿發展,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良性循環,提高群眾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二)工程建設情況

  種植經果林、水保林綠化改造人文居住環境,開展封禁治理,修建道路,整治山洪衝溝,開展坡耕地整治,新建坡耕地截排水溝,新建生態衛生間和污水處理系統,新置垃圾收集設施,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宣傳。

  (三)取得的成效

  改善了小流域的總體狀況,推動了流域的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提高了群眾水土保持意識,美化了流域的人居環境。

責編:魏永靜
京ICP備14010557號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進入無障礙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