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專題報道--2015年專題報道--全國農田水利改革現場會--媒體關注
人民日報:一本權證活了農田水利
  2016-01-06 09:16  

  産權改革順人心:水定權,人定心,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

  紅瓦、白墻、灰腳線,墻上鑲嵌著“5588”工程的紅色徽標,這是安徽阜南縣王化鎮大湖村修葺一新的紅旗灌溉站。

  “老站壞了十多年了,要不是産權改革,現在都用不上水。”村民陳維森晃著新頒發的産權證高興地説。

  王化鎮是淮河北岸傳統的水稻産區,一年至少有三個月要從谷河提水。陳維森介紹,原來的紅旗灌溉站歸村集體管,這些年外出打工的多了,投工投勞少了,灌溉站管護難了,老站10多年前報廢了。“看著清水河裏流,就是到不了地頭。”村民們年年為水發愁。

  明晰産權,明確事權。阜南縣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的原則,對小農水工程進行確權登記。“水定權,人定心,有了産權,心裏踏實。”陳維森和6戶村民合夥,對紅旗灌溉站更新改造。從去年9月到12月,引河清淤、維修變壓器和機泵,讓紅旗灌溉站重煥新生,新增灌溉面積2500畝,改善灌溉面積 1500畝。陳維森牽頭成立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根據灌溉水量收取水費,用於泵站運行和管理。

  在界首市任寨鄉,新修的機井蓄水充沛,灌溉管網伸向田間,出穗的麥頭在風中搖曳……任寨鄉水利站站長、祥雨水利合作社負責人張志平説,如今全鄉2.77萬畝農田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

  張志平坦言,上世紀90年代初,任寨鄉的200多眼機井中,破壞廢棄的多達100多眼,毀損率超過一半。

  難題怎麼解決?2013年8月,任寨鄉探索改革小型水利管護機制,成立了祥雨水利合作社。依託合作社,第一條就是明晰産權,將鄉里小農水工程的所有權證、使用權證和管護責任書頒發給合作社。“有了産權證,就有了責任。”張志平説,如果管不好水,農民澆不上地,那你肯定沒法交代。合作社廣泛發動種糧大戶、技術能手加入,向他們提供抗旱機具、抗旱勞務和技術服務,微利收取服務費作為管護經費。

  界首市財政每年確定撥付合作社獎補資金10萬元,用於合作社經費開支,解決了“有人管事、沒錢幹事”的難題。

  “農田水利是農業基礎設施的短板,明晰産權歸屬,創新投入管理機制,才能破解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難題,真正打通最後一公里,讓源頭活水滋潤肥沃的土地。”阜陽市委書記于勇説。

  投入機制接地氣: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化解決資金難。

  産權改革,讓農民有了建設小農水工程的積極性。政府因勢利導,投資不減。

  説起紅旗灌溉站的改造,陳維森坦言:“大頭還是政府掏的,我們自籌12萬元,申請財政補助60萬元,沒有政府投入,光靠農民幹不起。”

  對於政府而言,這種投入機制接地氣。阜南縣水務局局長曹濤説,為盤活農田水利,縣裏設立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出臺優惠措施,支持農民自主建設公益性小型水利。同時鼓勵大戶市場化經營,吸引新型農業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創新機制,多元投資緊跟上。在太和縣舊縣鎮大張莊振中現代農業示範園裏,綠油油的麥苗生機勃勃,園區負責人韓振中説,近年來,示範園共流轉土地2800 多畝,新打機井16眼,自己投入挖了3000多米的灌渠,實現了溝溝相通。從過去靠天吃飯到現在旱澇保收,關鍵是鎮裏給了政策,“園區對水利工程有了管理使用權”,按照管護責任書,在承包期間,水利工程交給示範園使用、管理,負責養護、維修。

  在建設“小農水”之前,示範園裏可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候,示範園剛建立不久,底子薄,基礎差,由於管護較差,原有的機井毀壞嚴重,附近付秦溝、大寨溝多年未整修,水位較低,根本滿足不了農作物的用水需要,平時主要是靠天等雨。

  阜陽市水務局農水科王冠軍説,去年以來,全市小農水工程改造提升中,社會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達1.4億元,佔年度總投資的23.2%,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比例逐年上升。

  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截至今年3月,阜陽市累計投入小農水工程6.06億元,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040千瓦,改造中小型灌區5.6萬畝,改造末級渠係18.3萬畝。

  市場機制解難題:微利經營,財政獎補,管護主體多樣化、不缺位。

  農村小水利,難在有人建沒人管。在安徽阜陽,通過市場化運作,發揮財政獎補作用,越來越多的能人參與進來。

  任寨鄉馬湖村,村級水管員馬宗波正在檢查一處機井,他手持電子智慧卡一插,不遠處出水口就噴出清泉。“我的工作就是定期試井,確保水能暢流。現在每個村都有一個管護牌,上面寫著水管員姓名和電話,保證不出問題。”

  市場化運作,就得有收費標準。阜陽堅持水利工程微利經營,每畝灌溉費比市場價低10元,而對服務範圍外的按市場價收費。為保障管護人員的積極性,政府對管護好的小機井、半自動化機井給予獎勵。

  寧雅光是潁泉區的農機維修人才,每年光講課費就能收入數萬元。讓能人參與到“小農水”管護中,既能保證質量,又能提高效率。政府出臺政策,扶持水利能人建立合作社。

  “我投入20萬元,政府補助40多萬元,購買了噴灌機等灌溉設備,每年還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補助。”寧雅光説,去年每眼機井給了200元補助,同時對水管員每月補助600元。

  目前,寧光雅創立的老雅水利專業合作社已擁有成員31戶,負責管護86眼機井、72座橋涵、56處溝塘,並提供灌溉、排澇服務。合作社成立以來,工程管護效果良好。保障了灌區上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需求。馬湖村農民馬偉高興地説:“現在再也不愁旱時沒水了。”去年秋季大旱,通過半自動化機井,他家的8畝多玉米及時灌溉,畝均增産100多斤。

  阜陽培育多樣化的小農水管護市場主體,將公益性工程的人員支出經費和維修養護經費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使水利管護沒有了後顧之憂。

  “把水利設施交給合作社管護,破解了小型水利工程管護主體缺位的難題,實現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有效保障了集體資産不損壞、不流失,確保了農村水利工程長期發揮效益。”于勇説。

  抗災奪豐收,水利功不可沒!2014年阜陽糧食總産548.1萬噸,實現十一連豐,連續7年超百億斤。

責編:楊非  
 
 
京ICP備14010557號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進入無障礙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