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以機制創新促“全民治水”

【字體:      】     打印     2017-09-26 10:0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2016年底,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全面推行“河長制”,是一項重大體制機制創新。在《意見》指導下,貴州、河南、浙江等地紛紛設立省、市、縣、鄉和村五級河長體系,在宏觀層面加強了河水治理的頂層設計,起到了高效推動河水污染治理的作用。但只靠政府的力量進行水環境治理,很難有效達到《意見》要求的目標,要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需要積極採取創新機制措施,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形成“全民共治河水污染”的新局面。

  河長中以基層河長數量為多,以浙江省為例,截至2016年底,浙江有省級河長6名、市級河長199名、縣級河長2688名、鄉鎮級河長16417名、村級河長42120名。要讓河長制真正運轉起來,必須有效調動村級、鄉鎮級乃至縣級河長的積極性,督促基層河長履行職能,發揮河長制應有作用。

  紹興借助“互聯網+”新技術,開發“紹興河長通”APP,一方面幫助河長及時上報河水治理情況,另一方面記錄了每一位河長日常巡河的足跡,如果有河長不巡河,就會自動傳輸到後臺,對河長採取相應的措施。這能夠有效起到監督河長髮揮巡河職能的作用。河長通利用“互聯網+政務”新技術,將各級河長連接起來,形成有機互動的組織系統,有效落實河長責任,值得各地借鑒。

  有人認為河水污染主要是工業污染。但對於南方密布的河網而言,水流緩慢的特點使得居民傾倒的洗衣臟水、生活垃圾等淤積在河道,阻礙河道流動,久而久之,臭氣熏天,讓河流變成了“臭水溝”。對於這樣的生活污染該如何處理呢?

  比基層河長人數更多、力量更大的是社區居民。通過機制創新有效引導社區居民的力量,發揮水網附近的居民巡河護河積極性,也成為打擊河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紹興市越城區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區的“綠色賬戶”機制,在提高居民保護河流的積極性中起到了作用。綠色賬戶一方面試圖改變社區居民向河水傾倒生活垃圾的不良習慣,另一方面也將社區居民轉化為河長巡河的助手,掃除河道監管的死角,防止工業企業偷排偷放。雖然“綠色賬戶”只是“微不足道”的社區實踐,但這樣的機制創新能夠有效疏通治水的“毛細血管”,打通河水治理的“最後一公里”乃至“最後一百米”,成為河長治水體系的有效補充。

  推行河長制並不僅僅等於日常“巡河”。從頂層設計到每日的河水巡查,都需要行之有效的機制創新,才能有效帶動全民治水的力量,助力維護好美麗的“綠水青山”。

作者:    責編: 李姍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面

訪問量統計 | 排行榜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京ICP備1401055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版權所有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承辦: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總機:010-63202114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2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