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2010-12-31 00:00

【字體:      打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10年,我國西南五省區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乾旱,長江上遊、鄱陽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災害,海南、四川兩省遭遇歷史罕見的強降雨過程,全國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學防控,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廣大軍民頑強拼搏、團結奮戰,成功抗禦了西南地區特大乾旱,有效應對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減輕了災害損失。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工作,明確提出要下決心加快推進水利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廣大水利幹部職工迎難而上,頑強拼搏,為水利科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解決了大量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如期完成專項規劃內的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快實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利發展成果惠及億萬人民群眾。著力推進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取得成效,水資源調度工作得到進一步強化。《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太湖流域水功能區劃》獲得國務院批復,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公佈,水利事業快速發展。

 

 一、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總量為65849.6m3,比常年(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65.8mm,比常年偏多11.5%;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280.2mm,比常年偏多6.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遼寧和吉林等3省(自治區)偏多程度大於30%;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1個省(自治區),其中天津、北京和重慶分別偏少18.2%12.6%10.6%

  地表水資源量 2010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9797.6m3,折合年徑流深314.7mm,比常年偏多11.6%。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偏多16.1%;南方4區比常年偏多10.7%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遼寧和吉林偏多程度大於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間;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內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間。

  2010年,從國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07.0m3;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47.3m3,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1335.6m3;全國入海水量為18494.4m3

  地下水資源量 2010年,全國礦化度小于等於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417.0m3,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852.9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903.4m3平原區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339.3m3。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545.2m3。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佔50.7%36.4%8.3%4.6%

  水資源總量 2010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30906.4m3比常年偏多11.5%。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108.8m3,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2%,也就是説,地下水資源量的86.8%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6049.5m3比常年偏多15.0%佔全國的19.6%;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4856.9m3比常年偏多10.7%佔全國的80.4%全國水資源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6.9%,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32.6m3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2010年對全國532座大型水庫和3044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3404.6m3,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484.1m3。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054.8m3,比年初增加417.7m3;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49.8m3,比年初增加66.4m3。北方6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98.1m3,其中黃河區減少11.8m3;南方4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386.0m3,其中長江區和珠江區分別增加220.4m3115.6m3。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湖北、貴州、吉林、廣西、廣東、湖南、四川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534.6m3;青海、江蘇、陜西、海南、甘肅、山西等8個省(自治區)水庫蓄水量減少,共減少蓄水量50.5m3;寧夏、西藏2個自治區水庫蓄水量沒有變化。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2010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9km2平原地下水開採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29.2m36個水資源一級區中,除遼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增加27.3m3外,其他水資源一級區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海河區和淮河區分別減少27.6m317.6m3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5個省級行政區,其中遼寧和吉林分別增加23.5m36.8m3;儲存量減少的有1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減少最多,為25.3m3,安徽、江蘇、甘肅、黑龍江和北京的減少量在4億~9m3之間。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10年,20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76個,漏斗總面積6.1km2。在36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km2的有11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m的有21。在40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km2的有16,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m的有11個。2010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2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 19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8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8個。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

  供水量 2010年全國總供水量6022.0m3,佔當年水資源總量的19.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1%,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4%,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5%。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2.3%,引水工程佔33.9%,提水工程佔30.8%,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3.0%。在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佔81.7%,深層承壓水佔17.9%,微鹹水佔0.4%

  北方6區供水量2704.9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9%;南方4區供水量3317.1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1%。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河北、北京、河南和山西4個省(直轄市)地下水供水量佔總供水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全國直接利用海水共計488.0m3,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浙江和山東利用海水較多,分別為201.9m3131.3m352.0m3

  用水量 2010年全國總用水量6022.0m3,其中生活用水佔12.7%,工業用水佔24.0%,農業用水佔61.3%,生態與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2.0%。與2009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56.8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7.7m3,工業用水增加56.4m3,農業用水減少34.1m3,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16.8m3

  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m3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於50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西藏、寧夏、新疆、甘肅、黑龍江、海南、青海7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福建、湖北4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佔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天津、重慶和廣東4個省(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 2010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182.2m3,其中農業耗水佔73.6%,工業耗水佔11.2%,生活耗水佔12.4%,生態與環境補水耗水佔2.8%。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3%,工業為25%,城鎮生活為30%,農村生活為86%

  廢污水排放量 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10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92t

  用水指標 2010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50m3,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150m3。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為每日193L,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83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21m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90m3。按可比價計算,201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09年下降了9%7%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m3的有新疆、西藏、寧夏、黑龍江、內蒙古、江蘇、廣西7個省(自治區),其中新疆、西藏、寧夏分別達2464m31178m31150m3;小于300m3的有天津、北京、山西和陜西等10個省(直轄市),其中天津最低,僅178m3。從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看,新疆最高,為984m3;小于100m3的有天津、北京、山東和山西等10個省(直轄市),其中天津、北京分別為24m325m3

  

四、水體水質

  河流水質 2010年,對全國17.6km的河流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類水河長佔評價河長的4.8%類水河長佔30.0%類水河長佔26.6%類水河長佔13.1%類水河長佔7.8%,劣類水河長佔17.7%。全國全年類水河長比例為61.4%,比2009年提高2.5個百分點。全國10個水資源一級區類水河長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依次為:西北諸河區95.8%、西南諸河區86.9%、東南諸河區75.7%、珠江區70.8%、長江區67.4%、松花江區50.8%、黃河區42.5%、遼河區41.7%、淮河區38.9%、海河區37.2%

  湖泊水質 99個湖泊的2.5km2水面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類水的面積佔58.9%類和類水的面積共佔27.9%,劣類水的面積佔13.2%對上述湖泊進行營養狀態評價,貧營養湖泊有1個,中營養湖泊有33個,輕度富營養湖泊有37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28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類水面積佔60.1%類水面積佔28.4%IV類水面積佔11.5%全湖總體水質為。若總磷、總氮參加水質評價,類、類、劣類水面積分別佔評價面積的0.3%18.8%80.9%全湖總體水質為劣。除貢湖、東太湖和東部沿岸區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外,其他湖區均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總氮污染均十分嚴重。無論總磷、總氮是否參加評價,水質均為劣類。營養狀態與2009年相同,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於東半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類、西半湖為類,總體水質為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類、西半湖為劣類,總體水質為劣類。東半湖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西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 在監測評價的437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類水)的水庫有341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78.0%;水質未達到類水的水庫有96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22.0%,其中水質為劣類水的水庫有37座。對420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營養水庫有291座,輕度富營養水庫102座,中度富營養水庫25座,重度富營養水庫2座。

  省界水體水質 對全國339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類標準的斷面數佔總評價斷面數的51.3%,水污染嚴重的劣類佔20.6%。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和東南諸河區,海河區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污染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 2010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902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6.0%,其中一級水功能區(不包括開發利用區)達標率為54.7%,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41.3%。在一級水功能中,保護區達標率為63.3%,保留區達標率為61.1%,緩衝區達標率為33.0%

  地下水水質 2010年,根據763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於各種使用用途的類監測井佔評價監測井總數的11.8%,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類監測井佔26.2%,適合除飲用外其它用途的類監測井佔62.0%  

  説明:《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1     2010年各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   單位:億m3

  

  水資源

  一級區

  降水總量

  地表水

  資源量

  地下水

  資源量

  地下水與地表水

  資源不重復量

  水資源

   

   

  65849.6

  29797.6

  8417.0

  1108.8

  30906.4

  北方6

  22155.1

  5084.3

  2699.5

  965.2

  6049.5

  南方4

  43694.5

  24713.3

  5717.5

  143.6

  24856.9

  松花江

  4946.0

  1433.2

  476.4

  206.8

  1640.0

   

  2260.2

  702.3

  235.1

  110.5

  812.8

   

  1705.6

  149.0

  224.4

  158.2

  307.2

   

  3571.3

  568.9

  385.2

  111.0

  679.8

   

  2756.8

  709.8

  412.2

  253.1

  962.9

   

  20686.4

  11146.1

  2619.1

  118.0

  11264.1

  其中:太湖

  451.0

  187.2

  46.7

  22.7

  209.8

  東南諸河

  4368.3

  2858.2

  559.9

  10.8

  2869.0

   

  9377.0

  4921.3

  1115.9

  14.8

  4936.1

  西南諸河

  9262.7

  5787.7

  1422.7

  0.0

  5787.7

  西北諸河

  6915.2

  1521.0

  966.1

  125.7

  1646.7

  
 2     2010年各水資源一級區供用水量     單位:億m3

  水資源

  一級區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總供水量

  生活

  工業

  農業

  生態

  總用水量

   

  4881.6

  1107.3

  33.1

  6022.0

  765.8

  1447.3

  3689.1

  119.8

  6022.0

  北方6

  1713.8

  970.4

  20.7

  2704.9

  274.5

  346.7

  2008.2

  75.5

  2704.9

  南方4

  3167.8

  136.9

  12.4

  3317.1

  491.3

  1100.6

  1680.9

  44.3

  3317.1

  松花江

  259.2

  197.3

  0.1

  456.6

  34.4

  82.5

  331.4

  8.3

  456.6

   

  91.8

  113.0

  4.1

  208.9

  33.3

  34.8

  136.7

  4.1

  208.9

   

  122.5

  236.2

  9.7

  368.3

  59.0

  50.8

  247.6

  10.9

  368.3

   

  262.6

  126.8

  2.8

  392.3

  44.0

  61.5

  277.6

  9.1

  392.3

   

  463.5

  172.7

  3.1

  639.3

  85.9

  98.8

  445.5

  9.2

  639.3

    

  1889.7

  85.1

  8.4

  1983.1

  268.5

  746.6

  948.2

  19.9

  1983.1

  其中:太湖

  354.7

  0.6

  0.1

  355.3

  48.5

  212.5

  91.3

  3.1

  355.3

  東南諸河

  333.2

  8.5

  0.8

  342.5

  53.1

  121.8

  157.8

  9.8

  342.5

   

  840.7

  39.6

  3.1

  883.5

  157.4

  222.6

  489.2

  14.2

  883.5

  西南諸河

  104.3

  3.6

  0.1

  108.0

  12.3

  9.7

  85.7

  0.4

  108.0

  西北諸河

  514.1

  124.4

  1.0

  639.5

  18.0

  18.4

  569.4

  33.7

  639.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面

訪問量統計 | 排行榜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京ICP備1401055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版權所有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承辦: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總機:010-63202114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2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