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2008-12-31 00:00
200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水利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著力推進民生水利,統籌推進了水利建設、管理、改革等各項工作。
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非常嚴重。南方嚴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涉及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利設施遭受嚴重損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造成8個省(直轄市)大量水庫、水電站和堤防受損,並形成眾多的堰塞湖;黃河遭遇了40年來最嚴重的淩汛,出現重大險情;全年有10個颱風或熱帶風暴登陸,珠江發生了流域性較大洪水,長江流域發生了罕見晚秋汛;東北、華北、西北和黃淮等部分地區發生了近5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部分地區因旱發生飲水困難。面對罕見的自然災害,水利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堅持以人為本,及時啟動應急響應預案,調動全行業力量,全力以赴抗災救災,積極參與災後重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眾生命安全和生産生活,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
深圳
一、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國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總量為62000億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6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6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4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4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廣東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個省(自治區),其中寧夏和黑龍江的偏少程度超過10%。
地表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377億m3,折合年徑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6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區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廣東、廣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間,黑龍江、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間。
2008年,從國境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233億m3;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6057億m3,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47億m3;全國入海水量為16101億m3。
地下水資源量 2008年,全國礦化度小于等於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122億m3,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736億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83億m3,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7億m3。2008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06億m3,其中北方6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73億m3,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6%。北方平原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佔51.2%、36.3%、7.9%和4.6%。
水資源總量 2008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434億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為1057億m3,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0%,也就是説,地下水資源量的87.0%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北方6區水資源總量4601億m3,比常年值偏少12.5%,佔全國的16.8%;南方4區水資源總量為22834億m3,比常年值偏多1.7%,佔全國的83.2%。全國水資源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29.0萬m3。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2008年對全國500座大型水庫和2980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3083億m3,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360億m3。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751億m3,比年初增加345億m3;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32億m3,比年初增加15億m3。北方6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減少52億m3,其中黃河區減少35億m3;南方4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億m3,其中長江區和珠江區分別增加242億m3和142億m3。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湖北、廣西、貴州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億m3,河南、青海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蓄水量減少,共減少蓄水量70億m3。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2008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km2平原地下水開採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38億m3。在各水資源一級區中,僅海河區和遼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增加,西北諸河區、黃河區、淮河區、松花江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西北諸河區減少32億m3,其餘3區減少幅度在2億~8億m3之間。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6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和遼寧增加較多,分別增加近5億m3;儲存量減少的有11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新疆減少最多,達28億m3,陜西、黑龍江、甘肅、減少幅度在4億~6億m3之間。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8年,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81個,漏斗總面積7萬km2。在38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km2的共11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m的共24個。在43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km2的共25個,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m的共13個。2008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21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9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0個。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
供水量 2008年全國總供水量5910億m3,佔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3%,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5%。在4796億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3.8%,引水工程佔38.6%,提水工程佔24.9%,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7%。在1085億m3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佔80.1%,深層承壓水佔19.4%,微鹹水佔0.5%。
北方6區供水量2622億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4%;南方4區供水量3288億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6%。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個省(直轄市)佔總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國直接利用海水共計411億m3,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浙江和山東利用海水較多,分別為204億m3、119億m3和33億m3。
用水量 2008年全國總用水量5910億m3,其中生活用水佔12.3%,工業用水佔23.7%,農業用水佔62.0%,生態與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2.0%。與2007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91億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億m3,工業用水減少7億m3,農業用水增加65億m3,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14億m3。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m3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於50億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甘肅、海南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福建、江蘇、湖北、貴州、安徽7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佔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和天津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 2008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110億m3,其中農業耗水佔74.7%,工業耗水佔10.7%,生活耗水佔12.4%,生態與環境補水耗水佔2.2%。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2%,工業為24%,城鎮生活為30%,農村生活為85%。
廢污水排放量 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8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58億t。
用水指標 2008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46m3,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193m3。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為每日212L,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72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35m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108m3。按可比價計算,2008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m3的有新疆、西藏、寧夏、黑龍江、江蘇、內蒙古、廣西、上海、青海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西藏、寧夏分別達2500m3、1315m3、1208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陜西、山東、河南、四川、貴州、河北、重慶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67m3。從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個自治區較高,分別為1209m3和948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東、山西、上海、浙江6個省(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30m3和34m3。
四、水體水質
河流水質 2008年,對約15萬km的河流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Ⅰ類水河長佔評價河長的3.5%,Ⅱ類水河長佔31.8%,Ⅲ類水河長佔25.9%,Ⅳ類水河長佔11.4%,Ⅴ類水河長佔6.8%,劣Ⅴ類水河長佔20.6%。全國全年Ⅰ~Ⅲ類水河長比例為61.2%,與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資源一級區中,西南諸河區、西北諸河區、長江區、珠江區和東南諸河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95%~64%;海河區、黃河區、淮河區、遼河區和松花江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35%~47%。
湖泊水質 對44個湖泊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面積佔44.2%,Ⅳ類和Ⅴ類水的面積共佔32.5%,劣Ⅴ類水的面積佔23.3%。對44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1個湖泊為貧營養,中營養湖泊有22個,輕度富營養湖泊有10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11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磷、總氮參加水質評價,湖體水質均劣于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面積分別佔評價面積的7.4%、27.2%和65.4%。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Ⅱ類水面積佔18.8%,Ⅲ類水面積佔64.5%,IV類水面積佔13.8%,劣Ⅴ類水面積佔2.9%。除東太湖和東部沿岸帶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外,其他湖區均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和總氮污染均十分嚴重。無論總磷、總氮是否參加評價,Ⅴ類水面均佔評價水面的28.3%,劣Ⅴ類水面佔71.7%。全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於東半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Ⅲ類,西半湖評價水面為Ⅳ類,總體水質為Ⅳ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Ⅳ~Ⅴ類,西半湖為劣Ⅴ類,總體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處於中營養狀態,西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 在監測評價的378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303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80.2%;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75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19.8%,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16座。對347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營養水庫有241座,輕度富營養水庫86座,中度富營養水庫18座,重度富營養水庫2座。
省界水體水質 對全國298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面數佔總評價斷面數的44.6%,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佔27.5%。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和東南諸河區,淮河區、海河區、遼河區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等。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 2008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219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2.9%,其中一級水功能區(不包括開發利用區)達標率為53.2%,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36.7%。在一級水功能中,保護區達標率為65.5%,保留區達標率為67.7%,緩衝區達標率為25.9%。
地下水水質 2008年,根據641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監測井佔評價監測井總數的2.3%,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佔23.9%,適合除飲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佔73.8%。
説明:《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表1 2008年各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 單位:億m3
水資源 一級區 |
降水總量 |
地表水 資源量 |
地下水 資源量 |
地下水與地表水 資源不重復量 |
水資源 總 量 |
全 國 |
62000.3 |
26377.0 |
8122.0 |
1057.3 |
27434.3 |
北方6區 |
19534.8 |
3681.6 |
2455.2 |
919.1 |
4600.7 |
南方4區 |
42465.5 |
22695.4 |
5666.8 |
138.2 |
22833.6 |
松花江 |
4353.2 |
788.5 |
426.1 |
194.2 |
982.7 |
遼 河 |
1586.8 |
305.1 |
171.7 |
88.8 |
393.9 |
海 河 |
1729.5 |
126.9 |
242.1 |
167.6 |
294.5 |
黃 河 |
3443.1 |
454.2 |
344.7 |
104.9 |
559.0 |
淮 河 |
2902.1 |
782.1 |
430.6 |
265.1 |
1047.2 |
長 江 |
19120.6 |
9344.3 |
2416.3 |
113.0 |
9457.2 |
其中:太湖 |
450.7 |
175.7 |
45.7 |
23.7 |
199.4 |
東南諸河 |
3269.5 |
1724.4 |
454.4 |
10.7 |
1735.2 |
珠 江 |
10438.0 |
5682.3 |
1293.7 |
14.6 |
5696.8 |
西南諸河 |
9637.5 |
5944.4 |
1502.4 |
0.0 |
5944.4 |
西北諸河 |
5520.1 |
1224.8 |
840.0 |
98.6 |
1323.4 |
表2 2008年各水資源一級區供用水量 單位:億m3
水資源 一級區 |
供 水 量 |
用 水 量 |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其他 |
總供水量 |
生活 |
工業 |
農業 |
生態 |
總用水量 |
|
全 國 |
4796.4 |
1084.8 |
28.7 |
5909.9 |
729.2 |
1397.1 |
3663.4 |
120.2 |
5909.9 |
北方6區 |
1655.9 |
949.2 |
16.8 |
2621.9 |
261.5 |
340.8 |
1959.2 |
60.4 |
2621.9 |
南方4區 |
3140.5 |
135.6 |
11.9 |
3288.0 |
467.7 |
1056.3 |
1704.2 |
59.8 |
3288.0 |
松花江 |
236.1 |
174.9 |
0.0 |
411.1 |
33.40 |
79.21 |
294.2 |
4.3 |
411.1 |
遼 河 |
88.3 |
111.7 |
2.6 |
202.6 |
31.7 |
30.4 |
137.1 |
3.3 |
202.6 |
海 河 |
123.3 |
240.6 |
7.7 |
371.5 |
57.1 |
51.3 |
254.0 |
9.1 |
371.5 |
黃 河 |
253.9 |
128.1 |
2.2 |
384.2 |
39.8 |
60.8 |
277.2 |
6.5 |
384.2 |
淮 河 |
432.4 |
175.8 |
3.0 |
611.2 |
81.9 |
98.6 |
421.7 |
9.0 |
611.2 |
長 江 |
1861.7 |
83.2 |
6.6 |
1951.5 |
250.5 |
718.0 |
948.1 |
34.9 |
1951.5 |
其中:太湖 |
372.0 |
1.5 |
0.0 |
373.5 |
46.0 |
217.5 |
88.6 |
21.4 |
373.5 |
東南諸河 |
333.4 |
9.1 |
1.0 |
343.6 |
49.5 |
119.8 |
162.6 |
11.6 |
343.6 |
珠 江 |
837.0 |
40.1 |
4.1 |
881.2 |
155.7 |
210.3 |
502.3 |
12.9 |
881.2 |
西南諸河 |
108.4 |
3.2 |
0.2 |
111.8 |
11.9 |
8.3 |
91.2 |
0.4 |
111.8 |
西北諸河 |
521.82 |
118.1 |
1.4 |
641.3 |
17.6 |
20.43 |
575.1 |
28.2 |
6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