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2007-12-31 00:00
200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水利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著力解決水利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水利事業保持了投資加大、建設加快,基礎增強、管理加強,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2007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水旱災害呈現先旱後澇、旱澇急轉和旱澇併發的局面。淮河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於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颱風前少後多強度大,山洪災害頻發,城市暴雨內澇嚴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區發生冬春連旱,江南、華南等地發生嚴重夏伏旱,旱情主要發生在糧食主産區和作物生長關鍵期,波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影響程度深。面對嚴重的水旱災情,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務院有關部門週密部署,受災地區幹部齊心合力,軍民團結一致,奪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勝利。
一、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總量為57763億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六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四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山東和甘肅分別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內蒙古、江西、黑龍江的偏少程度超過20%,北京、廣西、河北、湖南、廣東、天津偏少15%~10%。
地表水資源量 2007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4242億m3,折合徑流深256.0mm,比常年值偏少9.2%。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六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少7.8%,南方四區比常年值偏少9.5%。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江蘇和山東分別偏多49.4%和41.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河北、北京、內蒙古、黑龍江偏少40%以上,天津、江西、廣西、山西、遼寧偏少30%~20%。
2007年,從國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158億m3;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5873億m3,流入國際邊界河流的水量為685億m3;全國入海水量為14360億m3。
地下水資源量 2007年全國礦化度點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7617億m3,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674億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238億m3,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295億m3。2007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736億m3,其中北方六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430億m3,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2.4%。北方平原地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佔總補給量的51.3%、36.3%、8.1%和4.3%。
水資源總量 2007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5255億m3,比常年值偏少8.9%。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1013億m3,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3%,即地下水資源量的86.7%與地表水重復。北方六區水資源總量4923億m3,比常年值偏少6.4%,佔全國的19.5%;南方四區水資源總量20332億m3,比常年值偏少9.4%,佔全國的80.5%。全國水資源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3.7%,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26.7萬m3。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2007年對全國493座大型水庫和2914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為2716億m3,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130億m3。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2404億m3,比年初增加121億m3;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為312億m3,比年初增加9億m3。南方四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79億m3,其中長江區增加61億m3;北方六區比年初共增加51億m3,其中黃河區和淮河區分別增加25億m3和15億m3。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湖南、廣西和江蘇等21個省(自治區)共增加蓄水量188億m3,其中湖北增加了51億m3;其餘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共減少蓄水量48億m3,其中廣東減少了33億m3。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2007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6萬km2平原地下水開採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減少86億m3。在各水資源一級區中,6個水資源一級區地下水儲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松花江區、海河區減幅超過30億m3。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僅有5個省級行政區,增加幅度均不大;儲存量減少的有12個省級行政區,其中黑龍江、河北、吉林減少幅度較大,分別減少23億m3、22億m3和11億m3。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7年,20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80個,漏斗總面積6.8萬km2。在40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km2的共11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m的共22個。在40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km2的共22個,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m的共15個。2007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3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9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0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25個。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
供水量 2007年全國總供水量5819億m3,佔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4%,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4%。在4724億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2.8%,引水工程佔38.2%,提水工程佔26.8%,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2%。在1069億m3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佔81.0%,深層承壓水佔18.5%,微鹹水佔0.5%。
北方六區供水量2553億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3.9%;南方四區供水量3266億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6.1%。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個省(直轄市)佔總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國直接利用海水共計332億m3,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浙江和山東利用海水較多,分別為200億m3、43億m3和31億m3。
用水量 2007年全國總用水量5819億m3,其中生活用水佔12.2%,工業用水佔24.1%,農業用水佔61.9%,生態與環境補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1.8%。與2006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24億m3,其中農業用水減少66億m3,工業用水增加60億m3,生活用水增加17億m3,生態與環境補水增加13億m3。
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m3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少於50億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甘肅、海南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江蘇、湖北、福建、安徽、貴州、廣東、浙江9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佔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和天津3個直轄市。
用水消耗量 2007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22億m3,其中農業耗水佔74.6%,工業耗水佔11.0%,生活耗水佔12.4%,生態與環境補水耗水佔2.0%。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2%,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2%,工業為24%,城鎮生活為30%,農村生活為84%。
廢污水排放量 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7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750億t,其中工業廢水佔2/3,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佔1/3。
用水指標 2007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42m3,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229m3。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211L(含公共用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71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34m3,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131m3。按可比價計算,2007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比2006年下降了10%和8%。
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m3的有新疆、寧夏、西藏、黑龍江、內蒙古、江蘇、廣西、上海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西藏分別達2498、1299、1170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陜西、河南、山東、貴州、四川、重慶、河北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74m3。從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看,大於1000m3的有新疆和西藏2個自治區,分別為1411m3和1073m3;小于2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東、上海、山西、浙江、遼寧、河南、河北、廣東、陜西、重慶、吉林13個省(直轄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34和45m3。
四、水體水質
河流水質 2007年,對約14萬公里河流水質進行監測評價,Ⅰ類水河長佔4.1%,Ⅱ類水河長佔28.2%,Ⅲ類水河長佔27.2%,Ⅳ類水河長佔13.5%,Ⅴ類水河長佔5.3%,劣Ⅴ類水河長佔21.7%。與2006年比較,全國水質總體狀況變化不大。各水資源一級區中,西北諸河區、西南諸河區、珠江區、東南諸河區和長江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88%~66%;松花江區、黃河區、遼河區、淮河區和海河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47%~28%。
省界水體水質 對全國294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面數佔總評價斷面數的42.2%,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佔29.9%。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西南諸河區、東南諸河區和松花江區,海河區、淮河區、遼河區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是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等。
湖泊水質 對44個湖泊的水質進行了監測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面積佔48.9%,Ⅳ類和Ⅴ類水的面積共佔21.6%,劣Ⅴ類水的面積佔29.5%。對43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1個湖泊為貧營養,中營養湖泊和輕度富營養湖泊各有15個,中度富營養湖泊有12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磷、總氮參加水質評價,湖體水質均劣于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面積分別佔評價面積的7.4%、11.4%和81.2%。若總磷、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Ⅲ類水面積佔83.0%,IV類水面積佔14.1%,劣Ⅴ類水面積佔2.9%。除東太湖和東部沿岸帶處於輕度富營養狀態外,其他湖區均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滇池:耗氧有機物及總磷和總氮污染均十分嚴重。無論總磷、總氮是否參加評價,Ⅴ類水水面均佔評價面積的29.1%,劣Ⅴ類水水面佔70.9%。全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顯重於東半湖。若總磷、總氮不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Ⅲ~Ⅳ類,西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Ⅳ~Ⅴ類,總體水質為Ⅳ類。若總磷、總氮參加評價,東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Ⅳ~Ⅴ類,西半湖評價水面水質為劣Ⅴ類,總體水質為劣Ⅴ類。東半湖處於中度富營養狀態,西半湖處於中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 在監測評價的321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252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78.5%;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69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21.5%,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8座。對299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中營養水庫有209座,輕度富營養水庫71座,中度富營養水庫18座,重度富營養水庫1座。
地下水水質 2007年, 根據758眼監測井的水質監測資料,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對地下水水質進行了分類評價。水質適合於各種使用用途的Ⅰ~Ⅱ類井佔監測井總數的9.4%,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井佔28.1%,適合除飲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類井佔62.5%。
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狀況 2007年全國監測評價水功能區3355個,按水功能區水質管理目標評價,全年水功能區達標率為41.6%,其中一級水功能區(不包括開發利用區)達標率為48.1%,二級水功能區達標率38.0%。在一級水功能中,保留區達標率為62.3%,保護區達標率為58.5%,緩衝區達標率為25.1%。在二級水功能區中,飲用水源區達標率為43.4%,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和漁業用水區達標率分別為40.1%、35.9%和44.0%,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排污控制區達標率分別為32.8%、18.7%和17.8%。
説明:《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水資源
一級區
|
降水總量
|
地表水
資源量
|
地下水
資源量
|
地下與地表水
資源不重復量
|
水資源
總 量
|
全 國
|
57763.0
|
24242.5
|
7617.2
|
1012.7
|
25255.2
|
南方四區
|
38511.4
|
20200.1
|
5174.0
|
132.5
|
20332.5
|
北方六區
|
19251.6
|
4042.4
|
2443.2
|
880.2
|
4922.7
|
松花江
|
3604.7
|
751.6
|
389.4
|
176.1
|
927.7
|
遼 河
|
1506.9
|
313.8
|
147.4
|
68.2
|
381.9
|
海 河
|
1547.6
|
101.7
|
211.9
|
146.1
|
247.8
|
黃 河
|
3848.6
|
542.1
|
384.0
|
113.3
|
655.3
|
淮 河
|
3227.7
|
1086.2
|
484.2
|
279.6
|
1365.9
|
長 江
|
18030.0
|
8699.3
|
2268.1
|
108.4
|
8807.8
|
其中:太湖
|
426.9
|
155.4
|
43.8
|
21.2
|
176.6
|
東南諸河
|
3257.9
|
1788.1
|
465.7
|
11.7
|
1799.8
|
珠 江
|
8058.9
|
3973.5
|
1001.2
|
12.3
|
3985.9
|
西南諸河
|
9164.5
|
5739.1
|
1439.0
|
0.0
|
5739.1
|
西北諸河
|
5516.1
|
1247.0
|
826.2
|
96.9
|
1343.9
|
水資源
一級區
|
供 水 量
|
用 水 量
|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其他
|
總供水量
|
生活
|
工業
|
農業
|
生態
|
總用水量
|
|
全 國
|
4723.5
|
1069.5
|
25.7
|
5818.7
|
710.4
|
1404.1
|
3598.5
|
105.7
|
5818.7
|
南方四區
|
3118.7
|
136.0
|
11.5
|
3266.2
|
457.4
|
1065.5
|
1689.8
|
53.5
|
3266.2
|
北方六區
|
1604.8
|
933.5
|
14.2
|
2552.5
|
253.0
|
338.6
|
1908.7
|
52.2
|
2552.5
|
松花江
|
231.0
|
169.7
|
0.0
|
400.7
|
31.4
|
78.7
|
288.2
|
2.4
|
400.7
|
遼 河
|
88.3
|
113.6
|
2.4
|
204.3
|
31.2
|
29.7
|
140.4
|
3.1
|
204.3
|
海 河
|
128.3
|
251.0
|
5.8
|
385.1
|
56.3
|
52.0
|
269.3
|
7.5
|
385.1
|
黃 河
|
249.1
|
129.5
|
2.5
|
381.1
|
39.9
|
61.5
|
274.5
|
5.2
|
381.1
|
淮 河
|
387.8
|
164.7
|
1.9
|
554.4
|
78.4
|
99.6
|
370.0
|
6.4
|
554.4
|
長 江
|
1853.4
|
80.5
|
5.7
|
1939.6
|
245.8
|
728.6
|
932.7
|
32.4
|
1939.6
|
其中:太湖
|
389.1
|
1.5
|
0.0
|
390.7
|
44.0
|
233.0
|
93.2
|
20.5
|
390.7
|
東南諸河
|
327.3
|
9.6
|
1.1
|
338.0
|
47.1
|
118.4
|
163.9
|
8.7
|
338.0
|
珠 江
|
832.6
|
42.8
|
4.5
|
879.9
|
154.6
|
210.8
|
502.4
|
12.1
|
879.9
|
西南諸河
|
105.4
|
3.1
|
0.2
|
108.7
|
9.9
|
7.7
|
90.8
|
0.3
|
108.7
|
西北諸河
|
520.3
|
105.0
|
1.6
|
626.9
|
15.8
|
17.1
|
566.4
|
27.6
|
62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