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2005-12-31 00:00

【字體:      打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05年是第十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十五"時期,中央對水利工作高度重視,把解決水資源問題放在重要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水利投入保持較高水平。各級水利部門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治水理念,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與探索,水利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2005年,全國汛情持續時間長,汛期降水普遍比較豐沛,珠江流域、淮河流域、遼河流域、福建閩江和長江、黃河的主要支流都發生大洪水,其中珠江流域西江發生1915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全年有8個颱風和熱帶風暴在我國東南沿海登陸,強度大、影響範圍廣,是1996年以來颱風最重災年。全國乾旱範圍較小,旱災損失總體上比常年偏輕。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家防總、水利部以及各級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社會管理,狠抓各項措施落實,竭力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

  一、水資源量

  降水量  2005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44.3mm,折合降水總量為61010億m3,比2004年增加7.2%,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0.3%。從水資源分區看,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六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北方六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40.5mm,比常年值偏多3.8%,比2004年增加10.7%;長江(含太湖)、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四個水資源一級區(簡稱南方四區,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83.3mm,比常年值偏少1.4%,比2004年增加5.4%。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5個省(自治區),新疆、青海偏多20%以上,山東、河南、吉林、福建偏多20%~1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 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寧夏、內蒙古、北京偏少20%以上,貴州、河北、天津偏少20%~10%。與2004年比較,福建、江蘇、海南、廣東平均降水量的增加幅度在40%~30%之間,寧夏、天津、北京、貴州的減小幅度在20%~10%之間。

  地表水資源量  2005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982億m3,折合徑流深284.9mm,比2004年增加16.7%,比常年值偏多1.0%。從水資源分區看,北方六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4.1%,比2004年增加34.9%;南方四區比常年值偏少1.6%,比2004年增加13.2%。在31個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山東、河南、吉林、青海、江蘇偏多35%以上,福建、陜西、新疆、四川、遼寧偏多20%~1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北京、河北偏少50%以上,山西、天津、寧夏、貴州偏少50%~20%,內蒙古、雲南、黑龍江、重慶、湖北偏少20%~10%。與2004年比較,有21個省(自治區)的地表水資源量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江蘇達176.6%,福建、海南、吉林在100%~70%之間;在地表水資源量減少的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天津減少幅度達27.2%。

  2005年,從國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191億m3;從國內流出國境的水量為5694億m3,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為1139億m3;全國入海水量為16605億m3,比2004年增加3684億m3。

  地下水資源量  2005年全國礦化度點2g/L地區的地下水資源量為8091億m3,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為1815億m3,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為6602億m3,平原區與山丘區之間的地下水資源重復計算量為326億m3。2005年全國平原區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878億m3,其中北方六區平原地下水總補給量為1538億m3,佔全國總補給量的81.9%。北方平原地區的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山前側滲補給量和井灌回歸補給量分別佔總補給量的51.9%、36.3%、7.7%和4.1%。

  水資源總量  2005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053億m3,比常年值偏多1.2%。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不重復量1071億m3,佔地下水資源量的13.2%,即地下水資源量的86.8%與地表水重復。北方六區水資源總量5951億m3,比常年值偏多13.2%,佔全國的21.2%;南方四區水資源總量22102億m3,比常年值偏少1.6%,佔全國的78.8%。全國産水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6.0%,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量為29.6萬m3。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2005年對全國469座大型水庫和2842座中型水庫進行統計,水庫年末蓄水總量2547億m3,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317億m3。其中,大型水庫年末蓄水量2234億m3,比年初增加277億m3;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313億m3,比年初增加40億m3。各水資源一級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南方四區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115億m3,以珠江區增加幅度最大,達77億m3;北方六區比年初增加202億m3,以黃河區增加幅度最大,達109億m3。各省級行政區水庫年末蓄水量與年初比較,除浙江、湖南、天津、山西、陜西和雲南6個省(直轄市)蓄水量略有減少外,其餘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水庫共增加蓄水量334億m3,其中增幅較大的青海、廣東、吉林分別增加了94億、37億和36億m3。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2005年北方17個省級行政區對77萬km2平原地下水開採區進行了統計分析,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僅增加2億m3。在各水資源一級區中,松花江區、淮河區、遼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分別增加27億、23億和7億m3;海河區、西北諸河區、黃河區地下水儲存量分別減少38億、11億和6億m3。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有8個省級行政區,其中吉林、黑龍江增加幅度較大,分別增加17億和13億m3;儲存量減少的有9個省級行政區,其中河北、新疆減少幅度較大,分別減少29億和10億m3。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5年,20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74個,漏斗總面積6.7萬km2。在39個淺層(潛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 km2的共10個,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於20m的共25個。在35個深層(承壓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積大於500 km2的共21個,年末漏斗中心水頭埋深大於50m的共11個。2005年末與年初相比,淺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8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9個;深層漏斗面積擴大的有12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7個。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

  供水量  2005年全國總供水量5633億m3,佔當年水資源總量的20%。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1.2%,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8.4%,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4%。在4572億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佔33.0%,引水工程佔37.5%,提水工程佔27.2%,水資源一級區間調水佔2.3%。跨水資源一級區調水量主要包括:海河區引黃河水37億m3,淮河區從長江和黃河共引水59億m3,長江區從淮河、錢塘江和瀾滄江共引水10億m3。在1039億m3地下水供水量中,淺層地下水佔80.4%,深層承壓水佔19.0%,微鹹水佔0.6%。

  北方六區供水量2491億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44.2%;南方四區供水量3142億m3,佔全國總供水量的55.8%。南方各省級行政區以地表水源供水為主,大多佔其總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級行政區地下水源供水佔有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4個省(直轄市)佔總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國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計237億m3,主要作為火(核)電的冷卻用水。其中廣東和浙江兩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別為96億和64億m3。

  用水量  2005年全國總用水量5633億m3,其中生活用水(含公共用水)佔12.0%,工業用水佔22.8%,農業用水佔63.6%,生態用水(僅包括人為措施供給的城鎮環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濕地補水)佔1.6%。與2004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85億m3,其中農業用水減少6億m3,工業用水增加56億m3(其中火電用水增加36億m3),生活用水增加24億m3,生態用水增加11億m3。

  按東、中、西部地區統計,用水量分別為2145、1621、1867億m3,相應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8.1%、28.8%、33.1%。由東往西,生活和工業用水比重逐漸減小,農業用水比重逐漸增大。

  在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m3的有江蘇、新疆、廣東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400~200億m3的有10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200~100億m3的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量少於100億m3的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海南、甘肅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江蘇、福建、湖北、安徽6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佔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和重慶2個直轄市。

  若按居民生活、生産、生態用水劃分,居民生活用水佔8.2%,生産用水佔90.2%,生態用水佔1.6%。

  用水消耗量  2005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2960億m3,其中農業耗水佔76.2%,工業耗水佔9.4%,生活耗水佔12.4%,生態耗水佔2.0%。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3%,乾旱地區耗水率普遍大於濕潤地區。各類用戶耗水率差別較大,農田灌溉為62%,工業為22%,城鎮生活為29%。

  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2005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717億t,其中工業污水佔2/3,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佔1/3。

  用水指標  2005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32m3,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304m3。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211L(含公共用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68L,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48m3。按東、中、西部統計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別為425、390、521m3,即中部小,東、西部大;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差別較大,分別為180、348、546m3,西部是東部的3.0倍;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分別為401、382、586m3,西部大於東、中部。

  因受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水資源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m3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黑龍江、江蘇、上海、廣西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西藏分別達2537、1315、1202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河南、陜西、天津、北京、山東、重慶、四川、貴州、河北等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最低,僅167m3。從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看,大於1000m3的有新疆、西藏、寧夏3個自治區,均位於西部地區;小于2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東、上海、山西、浙江、遼寧、河南、河北9個省(直轄市),大多位於東部地區,其中北京、天津分別為49和62m3。

  按可比價計算,200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比2004年下降了7.8%,比1997年下降了50%。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  2005年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供水量佔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為19.6%,南北方差異較大。北方六區為43.3%,其中海河區高達74.5%,黃河區為57.4%;南方四區為14.1%,其中長江區、珠江區、東南諸河區在18%左右,西南諸河區不足2%。

  2005年我國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採率(淺層地下水開採量佔1980~2000年平均總補給量的百分比)為43.8%。其中海河和遼河區較高,分別為93.6%和81.0%;黃河區和松花江區分別為44.3%和44.1%;淮河區和西北諸河區較低,分別為34.6%和18.9%。

  四、地表水體水質

  河流水質  根據1300條河流3200多個監測斷面的水質資料,對14萬公里河流水質進行了評價,全年期水質總體狀況是:Ⅰ類水河長佔5.1%,Ⅱ類水河長佔28.7%,Ⅲ類水河長佔27.1%,Ⅳ類水河長佔11.8%,Ⅴ類水河長佔6.0%,劣Ⅴ類水河長佔21.3%。與2004年比較,全國水質總體狀況變化不大。各水資源一級區中,西南諸河、西北諸河、長江、珠江和東南諸河5個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97%~66%;海河、黃河、松花江、遼河和淮河5個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40%~31%。

  省界水體水質  對全國237個省界斷面的水質進行了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斷面數佔總評價斷面數的33.3%,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佔34.2%。總體來看,省界水體的水質狀況不容樂觀。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斷面水質較好的是松花江區、珠江區和長江區(未含太湖流域),遼河區、太湖流域、淮河區和海河區的省界斷面水質較差。省界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揮發酚、總磷等。

  湖泊水質  在評價的48個湖泊中,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湖泊有17個,部分水體受到污染的有19個,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湖泊有12個。對47個湖泊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14個湖泊處於中營養狀態,32個湖泊處於富營養狀態。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如下:

  太湖:若總氮參加水質評價,湖體水質均劣于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面積分別佔評價面積的6.7%、16.3%和77.0%。若總氮不參加水質評價,則Ⅲ類水面積佔6.7%,IV類水面積佔85.1%,劣Ⅴ類水面積佔8.2%。全湖整體處於富營養狀態。

  滇池:湖體水質為劣Ⅴ類,全湖處於富營養狀態。

  巢湖:東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廠湖區水質為Ⅳ類,中廟湖區水質為Ⅴ類,西半湖水質為劣Ⅴ類;全湖總體處於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  在評價的320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255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79.7%;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65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20.3%,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21座。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總氮和高錳酸鹽指數。對270座水庫的營養狀態進行評價,三分之二的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態,三分之一的水庫處於富營養狀態。

  説明:《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表1 2005年各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量   單位:億m3

   

  表2 2005年各水資源一級區供用水量   單位:億m3

   

  表3 2005年各水資源一級區主要用水指標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面

訪問量統計 | 排行榜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京ICP備1401055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版權所有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承辦: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總機:010-63202114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2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