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2003-12-31 00:00

【字體:      打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2003年,各級水利部門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按照中央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積極實踐新的治水思路,水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面對淮河流域大洪水,實施科學調度和有效的社會管理,使防洪救災工作上了一個新臺階。面對全國大範圍春旱和江南、華南嚴重夏伏旱,採取多種抗旱措施,基本保障了城鄉生活和生産用水。各項水利建設進展順利,三峽工程實現了水庫初期蓄水、永久船閘試航成功、首批機組並網發電的三大目標,南水北調各項前期工作深入開展,新一輪治淮拉開序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張掖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水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水資源的統一調度和管理、節約和保護繼續得到加強,黃河實現連續4年不斷流,塔裏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取得新進展,黑河分水圓滿完成國務院提出的三年分水目標,北京跨省市調水補水、引黃濟津、引江濟太、南四湖補水、扎龍濕地補水等一系列調水、補水工作,緩解了城市用水緊缺狀況,為生態修復做出貢獻。圍繞解決“三農問題”,淤地壩建設、牧區水利、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啟動。水利事業取得的成效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一、水資源量

  2003年,我國南方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北方地區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全國面平均降水量638毫米,折合降水總量為60416億立方米,比常年減少0.7%。北方六個水資源一級區(松花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西北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多14.8%(其中淮河區多44.4%),南方四個水資源一級區(長江、東南諸河、珠江、西南諸河)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2%(其中東南諸河區少28.2%)。在各省級行政區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江蘇、安徽;比常年偏少的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福建、上海、浙江、北京、江西。  

  2003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251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277毫米,比常年減少1.7%。北方六區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偏多15.3%(其中淮河片偏多124.6%),南方四區則比常年偏少5.1%。在各省級行政區中,地表水資源量比常年偏多的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多30%以上的有江蘇、河南、山東、安徽和陜西;比常年偏少的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偏少40%以上的有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和浙江。2003年,從國外流入我國境內的水量為184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計7005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為16251億立方米。  

  2003年全國地下水資源量為8299億立方米,大部分與地表水資源量重復,不重復量僅1209億立方米。全國水資源總量(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中的不重復量之和)為27460億立方米,比常年少1.0%;其中北方六區水資源總量6139億立方米(佔全國的22.4%),比常年多16.0%;南方四區水資源總量21321億立方米(佔全國的77.6%),比常年少5.0%。全國産水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29萬立方米。  

  松花江區 平均降水量512毫米,比常年多1.4%;徑流深130毫米,比常年少6.5%;水資源總量1424億立方米(佔全國5.2%),比常年少4.5%。  

  遼河區 平均降水量505毫米,比常年少7.4%;徑流深81毫米,比常年少37.5%;水資源總量345億立方米(佔全國1.3%),比常年少30.7%。  

  海河區 平均降水量582毫米,比常年多8.8%;徑流深41毫米,比常年少39.4%;水資源總量321億立方米(佔全國1.2%),比常年少13.3%。

  黃河區 平均降水量556毫米,比常年多24.6%;徑流深86毫米,比常年多11.1%;水資源總量827億立方米(佔全國3.0%),比常年多17.1%。

  淮河區 平均降水量1211毫米,比常年多44.4%;徑流深461毫米,比常年多124.6%;水資源總量1852億立方米(佔全國6.7%),比常年多102.1%。

  長江區 平均降水量1043毫米,比常年少4.0%;徑流深559毫米,比常年多1.1%;水資源總量10065億立方米(佔全國36.6%),比常年多1.1%。其中太湖流域降水量967毫米,比常年少18.0%;徑流深257毫米,比常年少40.6%;水資源總量109億立方米,比常年少38.3%。

  東南諸河區 平均降水量1194毫米,比常年少28.2%;徑流深626毫米,比常年少34.3%;水資源總量1312億立方米(佔全國4.8%),比常年少34.2%。

  珠江區 平均降水量1313毫米,比常年少15.2%;徑流深720毫米,比常年少11.7%;水資源總量4172億立方米(佔全國15.2%),比常年少11.7%。

  西南諸河區 平均降水量1057毫米,比常年少2.8%;徑流深684毫米,與常年持平;水資源總量5772億立方米(佔全國21.0%),與常年持平。

  西北諸河區 平均降水量184毫米,比常年多14.0%;徑流深37毫米,比常年多6.8%;水資源總量1370億立方米(佔全國5.0%),比常年多4.8%。

  二、蓄水動態

  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458座大型和2695座中型水庫的不完全統計,2003年水庫年末蓄水總量2155億立方米,比年初蓄水總量增加184億立方米。各水資源一級區中,北方六區大中型水庫年末蓄水量除西北諸河區略比年初減少外,其他區均比年初增加,其中黃河和淮河區分別增加145和68億立方米;南方四區中,長江區增加73億立方米,珠江區和東南諸河區均減少74億立方米,西南諸河區沒變化。各省級行政區中,水庫年末蓄水量比年初減少的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減少蓄水量310億立方米,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分別減少92、52、51、32億立方米;蓄水增加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494億立方米,其中湖北、河南、山東、四川分別增加203、75、52、23億立方米。

  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對北方69萬平方公里平原地下水開採區的統計結果(不含青海和新疆),2003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年初增加167億立方米。其中,上升區(水位上升0.5米以上)面積佔36.8%,下降區(水位下降0.5米以上)面積佔5.2%,相對穩定區(水位變幅在正負0.5米以內)面積佔58.0%。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地下水儲存量增加的有13個省級行政區,共增加176億立方米,其中山東、河南分別增加57和52億立方米;儲存量減少的只有北京和甘肅,分別減少5和4億立方米。按水資源一級區統計,只有西北諸河區減少4億立方米,其餘五個水資源一級區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淮河區增加最多,達106億立方米。

  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據20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的不完全調查,2003年共統計漏斗75個,漏斗總面積6.9萬平方公里。2003年末與年初相比,35個淺層漏斗中,面積擴大的有7個,中心水位下降的有8個;40個深層漏斗中,面積擴大的有22個,中心水頭下降的有20個。

  三、供用水量

  2003年全國總供水量5320億立方米,佔當年水資源總量的19.4%。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佔80.6%,地下水源供水量佔19.1%,其他水源供水量佔0.3%。在省級行政區中,地下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50%以上的有河北、北京、山西、河南、遼寧、山東等6個省(直轄市)。另外,全國海水直接利用量為220億立方米。主要的跨流域調水情況是,海河區引黃河水36億立方米,淮河區從長江和黃河共引水54億立方米,長江區從錢塘江、淮河和瀾滄江共引水8億立方米。

  2003年全國總用水量5320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1.9%,工業用水佔22.1%,農業用水佔64.5%,河湖濕地人工補水及城鎮環境用水佔1.5%。按生活(居民生活)、生産、生態用水劃分,生活用水佔8.3%,生産用水佔90.2%,生態用水佔1.5%。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177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減少約300億立方米,生活和工業用水明顯增加。

  按東、中、西部地區統計,用水量分別為2038、1508、1774億立方米,相應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8.3%、28.3%、33.4%。由東往西,生活和工業用水比例逐漸減小,農業用水比例逐漸增大;生態用水東、西部比例基本一致,中部略少。各省級行政區中,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3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200~400億立方米的有7個省(自治區),用水量介於100~200億立方米的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量少於100億立方米的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用水量佔總用水量75%以上的有寧夏、新疆、西藏、內蒙古、甘肅、海南、雲南7個省(自治區),大多位於西部地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江蘇、安徽、湖北、福建6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佔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天津3個直轄市。

  2003年,全國人均綜合用水量為412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448立方米。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212升(含公共用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68升,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格)用水量為222立方米,農田實灌面積畝均用水量為430立方米。按東、中、西部統計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別為419、352、480立方米,中部少,東、西部多;萬元GDP用水量差別較大,分別為254、451、762立方米,西部是東部的3倍。

  2003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290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佔77.3%,工業耗水佔8.9%,生活耗水佔12.2%,生態耗水佔1.6%。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5%。按取水量(毛)與用水消耗量之差,再用系數法扣除輸水回歸量進行估算,2003年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約680億噸,其中工業污水佔三分之二,第三産業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水佔三分之一。

  松花江區 總用水量355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61%),其中生活用水佔9.3%,工業用水佔20.9%,農業用水佔69.0%,生態用水佔0.8%。用水消耗量185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52%。

  遼河區 總用水量193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41%),其中生活用水佔14.7%,工業用水佔13.4%,農業用水佔71.9%。用水消耗量124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64%。

  海河區 總用水量377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30%),其中生活用水佔14.2%,工業用水佔15.8%,農業用水佔69.5%,生態用水佔0.5%。用水消耗量253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67%。

  黃河區 總用水量354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62%),其中生活用水佔10.1%,工業用水佔15.5%,農業用水佔73.7%,生態用水佔0.7%。用水消耗量200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57%。

  淮河區 總用水量473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63%),其中生活用水佔15.1%,工業用水佔19.7%,農業用水佔64.6%,生態用水佔0.6%。用水消耗量309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65%。

  長江區 總用水量1714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95%),其中生活用水佔12.4%,工業用水佔33.0%,農業用水佔53.0%,生態用水佔1.6%。用水消耗量806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47%。

  在長江區中,太湖流域總用水量318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99%),其中生活用水佔11.3%,工業用水佔49.6%,農業用水佔32.8%,生態用水佔6.3%。用水消耗量112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35%。

  東南諸河區 總用水量317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96%),其中生活用水佔13.3%,工業用水佔32.0%,農業用水佔52.3%,生態用水佔2.4%。用水消耗量154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49%。

  珠江區 總用水量840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95%),其中生活用水佔15.2%,工業用水佔21.9%,農業用水佔61.8%,生態用水佔1.1%。用水消耗量387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46%。

  西南諸河區 總用水量94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97%),其中生活用水佔9.4%,工業用水佔4.7%,農業用水佔85.3%,生態用水佔0.6%。用水消耗量62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66%。

  西北諸河區 總用水量603億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佔86%),其中生活用水佔2.8%,工業用水佔2.4%,農業用水佔90.7%,生態用水佔4.1%。用水消耗量420億立方米,綜合耗水率70%。

  四、地表水體水質

  根據2003年水質監測資料,採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對全國河流、湖泊、水庫的水質狀況進行了評價,主要結果如下:

  河流水質 在13.46萬公里評價河長中,Ⅰ類水河長佔5.7%,Ⅱ類水河長佔30.7%,Ⅲ類水河長佔26.2%,Ⅳ類水河長佔10.9%,Ⅴ類水河長佔5.8%,劣Ⅴ類水河長佔20.7%。全國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總評價河長的62.6%,比上年減少2.1個百分點。各水資源一級區水質狀況是:西南諸河、西北諸河、長江、珠江和東南諸河5個區水質較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95%~70%;松花江、海河、黃河、遼河和淮河5個區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45%~27%。與上年相比,松花江、黃河、淮河、東南諸河和西北諸河5個區水質略有下降,遼河、海河、長江、珠江和西南諸河5個區水質變化不大。

  省界水體水質 2003年對全國218個省界站點的水質進行了評價,水質符合和優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站點數佔總評價站點數的38.5%,水污染嚴重的劣Ⅴ類佔34.4%。總體來看,省界水體水質狀況不容樂觀,汛期水質好于非汛期。各水資源一級區中,省界水質較好的是松花江、長江和珠江區,水質最差的是淮河區,其次是遼河、太湖和黃河區。省界斷面的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揮發酚、總磷等。

  湖泊水質 2003年,在評價的52個湖泊中,21個湖泊水質符合和優於Ⅲ類水,5個湖泊部分水體受到污染,26個湖泊水污染嚴重;中營養狀態和富營養狀態湖泊各佔50%。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是:太湖16.5%的面積為Ⅲ類水,75.3%的面積為Ⅳ類水,8.2%的面積為劣Ⅴ類水;中營養水平的面積佔29.3%,富營養佔70.7%。滇池水質以Ⅴ類為主,佔評價面積的69%,劣Ⅴ類水質佔評價面積的31%,全湖處於富營養狀態。巢湖的東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廠湖區水質為Ⅲ類,中廟湖區水質為Ⅴ類;西半湖的塘西湖區、派河湖區、施口湖區和十五里河湖區水質均為劣Ⅴ類;東半湖處於中營養狀態, 西半湖處於富營養狀態。

  水庫水質 在評價的308座水庫中,水質優良(優於和符合Ⅲ類水)的水庫有230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75%;水質未達到Ⅲ類水的水庫有78座,佔評價水庫總數的25%,其中水質為劣Ⅴ類水的水庫有21座水庫。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總氮和高錳酸鹽指數。對226座水庫的營養狀態評價,三分之二的水庫處於中營養狀態,三分之一的水庫處於富營養狀態。

  説明:《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均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面

訪問量統計 | 排行榜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京ICP備1401055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版權所有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承辦: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總機:010-63202114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2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