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中國水資源公報
2000-12-31 00:00
綜 述
2000年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的最後一年。“九五”期間水利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中央對水利高度重視,江澤民總書記、李鵬委員長、朱鎔基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水利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高到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二是全社會的水憂患意識大大增強,對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緊迫性認識不斷提高,廣大群眾興修水利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三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1998~2000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資總規模近千億元,地方各級政府對水利的投入也相應增加,水利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四是進行了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探索和實踐,正在逐步形成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新的治水思路,為在新世紀開創水利工作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000年,我國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區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其中2~7月降水量偏少2~7成,乾旱嚴重,災情先後波及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現了嚴峻的缺水局面。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實施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節約用水和優化配置、合理調度,實現了黃河大旱之年不斷流、黑河首次跨省區分水、博斯騰湖兩次向塔裏木河輸水、引黃濟津應急調水任務圓滿完成,取得了抗旱的巨大勝利。2000年9月編制了《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報告》,並經國務院專題辦公會通過;為恢復和改善黑河、塔裏木河生態系統,水利部組織編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規劃報告》和《塔裏木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規劃報告》。
2000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總量60092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少0.9%。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562億立方米,加上地下水與地表水不重復量1139億立方米後的水資源總量為27701億立方米。2000年末,全國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1960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19億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開採區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減少24億立方米。
2000年,全國總供水量553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佔80.3%,地下水源佔19.3%,其他水源佔0.4%;全國總用水量549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68.8%,工業用水佔20.7%,生活用水佔10.5%;全國用水消耗量3012億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55%。全國人均用水量430立方米,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610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79立方米,萬元工業産值(當年價)取水量78立方米。
2000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620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6%,生活污水佔34%。對全國11萬多公里河流進行水質評價結果,Ⅰ類水河長佔4.9%,Ⅱ類水河長佔24.0%,Ⅲ類水河長佔29.8%,Ⅳ類水河長佔16.1%,Ⅴ類水河長佔8.1%,劣Ⅴ類水河長佔17.1%。
2000年全國水資源量平衡概況:國內産水總量27701億立方米,入國境水量250億立方米,動用地下水儲存量24億立方米;水庫增加蓄水量219億立方米,入海和出國境水量共23405億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12億立方米,經推算非用水消耗量約1339 億立方米。非用水消耗量指降水形成産水後的再次天然蒸發量,包括地表水體的水面蒸發、土壤浸潤蒸發和地下水的潛水蒸發等,主要發生在蒸發能力大於降水量的北方地區。
東、中、西部地區劃分
東部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
中部地區: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區: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一、水 資 源 量
(一)降水量
2000年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偏少,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略少於多年平均值。北方地區及青藏高原一般為100~800毫米,其中黃淮中部和南部、陜西南部、吉林東部等地為800~1200毫米,新疆南部及內蒙古、甘肅、青海三省區的西部不足50毫米;南方地區一般為800~1600毫米,其中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東部、廣東大部、廣西東北部及海南大部等地為1600~2000毫米,局部地區達2000毫米以上。將2000年降水量與常年比較,東北平原西部和南部、內蒙古東北部和河套地區、陜西北部、寧夏北部、河北東北部、北京、山東半島大部、南疆西部、廣西中部及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偏少2~5成,河北南部、河南大部、蘇皖北部、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區、西藏東南部、海南大部及福建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其餘地區降水量接近常年。
2000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總量為6009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0.6%,比常年少0.9%。九大流域片降水量情況是:松遼河片437毫米,比常年少14.4%;海河片490毫米,比常年少9.4%;黃河片381毫米,比常年少15.1%;淮河片936毫米,比常年多11.1%;長江片1094毫米,比常年多0.3 %(太湖流域1102毫米,比常年少6.8%);珠江片1479毫米,比常年少4.4%;東南諸河片1796毫米,比常年多8.4%;西南諸河片1149毫米,比常年多8.0 %;內陸河片166毫米,比常年多2.3%。各省級行政區2000年降水量及其與上年、常年比較見表1和圖1。東部地區平均降水量為1093毫米,比常年少1.4%;中部地區為918毫米,比常年多0.5%;西部地區為491毫米,比常年少1.3%。
(二)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用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2000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6562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比上年少2.3%。按流域片計,松遼河片1123億立方米,比常年少33.8%;海河片125億立方米,比常年少46.2%;黃河片456億立方米,比常年少29.9%;淮河片87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5.7%;長江片9924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7%(太湖流域116億立方米,比常年少23.8%);珠江片4401億立方米,比常年少5.9%;東南諸河片211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7.7%;西南諸河片6122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5.4%;內陸河片141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2.1%。各省級行政區2000年天然徑流深及其與上年、常年比較見表2和圖2。東部地區年徑流深為470毫米,比常年少4.0%;中部地區為363毫米,比常年少2.8%;西部地區為230毫米,比常年多5.3%。
2000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50億立方米,其中流入新疆、內蒙古的為99億立方米,流入廣西、雲南、西藏境內的為151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7205億立方米,其中從新疆流出國境的為216億立方米,從雲南、西藏、廣西流出國境的為6212億立方米,從遼、吉、黑、內蒙古4省(自治區)流入國際界河的為777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為16200億立方米,其中北方松遼河、海河、黃河、淮河4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698億立方米,南方長江、珠江、東南諸河3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15502億立方米。與上年比較,入國境水量減少了39億立方米,而出國境水量增加了99億立方米,入海水量減少了1261億立方米
(三)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指降水、地表水體(含河道、湖庫、渠係和渠灌田間)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山丘區採用排泄量法計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側向流出量、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水開採凈消耗量;平原區採用補給量法計算,包括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和山前側向流入量。在確定流域分區或行政分區的地下水資源量時,扣除了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之間的重復計算量。
2000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計算面積為878萬平方公里(未包括大部分荒漠面積、水面面積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的鹹水面積),地下水資源量為8502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計算面積為193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量為1902億立方米,加上井灌回歸補給量後的總補給量為1970億立方米。2000年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資源量見表3,各省級行政區的地下水資源量見表4。
在北方平原地區,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北方五大流域片2000年的平原區地下水補給情況是:松遼河片總補給量314億立方米,海河片總補給量155億立方米,黃河片總補給量179億立方米,淮河片總補給量409億立方米,內陸河片總補給量523億立方米。
(四)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産水總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計算量而得。
2000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701億立方米,比常年多0.9%。全國産水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6%,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量為29.2萬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2000年水資源總量見表3。與常年比較,松遼河片少27.7%,海河片少36.0%,黃河片少23.9%,淮河片多28.3%,長江片多4.4%(太湖流域少17.7%),珠江片少5.9%,東南諸河片多7.7%,西南諸河片多15.4%,內陸河片多16.8%。
各省級行政區2000年水資源總量見表4,與常年比較見圖3。東部地區水資源總量為5352億立方米,佔全國的19.3%;中部地區為6596億立方米,佔全國的23.8%;西部地區為15753億立方米,佔全國的56.9%(西南佔全國的48.0%,西北佔全國的8.9%)。
二、蓄水動態
(一)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422座大型水庫和2561座中型水庫統計,2000年末(以下簡稱當年末)蓄水總量為1960億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總量增加219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當年末蓄水量為1686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02億立方米;中型水庫當年末蓄水量為274億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7億立方米。水庫蓄水量從年末來看雖比上年同期增加,但從1~8月蓄水量來看均比上年同期減少,6月減少最多。據352座大型水庫統計,6月1日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共減少159億立方米,其中北方17省(自治區、直轄市)176座大型水庫共減少70億立方米。大旱之年水庫蓄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丹江口、梅山、響洪甸、汾河、潘家口等水庫的汛前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
在九大流域片中,當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增加的主要是長江、淮河和珠江,分別增加151、50和16億立方米,其餘各片與上年基本持平。各流域片年蓄水變量情況見圖4。
將各省級行政區當年末蓄水量與上年末比較,增加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增加蓄水量306億立方米,其中鄂、豫、蘇、吉、瓊、粵增加較多,分別增加130、55、36、19、12和11億立方米;減少的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減少蓄水量87億立方米,其中青、遼、內蒙古、桂、浙、京減少較多,分別減少34、17、8、8、7、7億立方米。
(二)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對北方平原64萬平方公里開採區統計結果,2000年末淺層地下水儲存量比上年末減少24億立方米。上升區(水位上升0.5~1.6米)面積佔26.5%,儲存量增加82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2.3米)面積佔29.4%,儲存量減少91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變幅在0.5米以內)面積佔44.1%,儲存量減少15億立方米。
各省級行政區中,僅有河南、安徽和江蘇的儲存量增加,分別增加48、22和7億立方米。河北、黑龍江和吉林減少較多,分別減少26、22、14億立方米;遼寧、北京、內蒙古、山東和山西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減少5~8億立方米。按流域片劃分,松遼河片減少49億立方米,海河片減少28億立方米,黃河片減少7億立方米,淮河片增加60億立方米。
(三)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進行了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69個,漏斗總面積5.5萬平方公里。2000年末與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如下:在 35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14個,上升的20個;漏斗面積增加的只有7個,減少的24個。在34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頭下降的有15個,漏斗面積增加的有17個。
在淺層漏斗中,漏斗面積增加較多的有山東省的淄博 濰坊漏斗和單縣漏斗,分別增加565和127平方公里;漏斗面積減少較多的是河南省的安陽 鶴壁 濮陽漏斗、山東省的莘縣 夏津漏斗、河南省的許昌漏斗和商丘漏斗,分別減少1560、700、440和300平方公里。
三、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處理再利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統計。海水直接利用量另行統計,不計入總供水量中。
2000年全國總供水量5531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8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440億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80.3%;地下水源供水量1069億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19.3%;其他水源供水量21億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0.4%。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調水為141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8億立方米。
海水直接利用量為141億立方米,其中粵、魯、津、遼、瓊、閩、浙、滬分別為79.3、22.6、11.7、8.8、5.4、4.8、4.4、4.0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2000年供水量見表5。地表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的比例為:松遼河片56.3%,海河片34.0%,黃河片65.0%,淮河片67.4%,長江片94.5%(太湖流域98.2%),珠江片94.8%,東南諸河片96.4%,西南諸河片96.6%,內陸河片85.3%。
跨流域調水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39.0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67.7和16.0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從黃河引水15.7億立方米,長江從瀾滄江引水0.2億立方米,珠江從長江和紅河分別引水0.5和0.4億立方米,甘肅河西內陸河從黃河引水1.2億立方米。
各省級行政分區2000年供水量見表6。地表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95%以上的有滬、閩、渝、蘇、浙、桂、鄂、粵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40%以上的有冀、京、晉、豫、魯、遼、陜、內蒙古、黑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級行政區的供水量組成見圖5。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按農業、工業、生活三大類用戶統計。農業用水包括農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漁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鎮居民、公共用水和農村居民、牲畜用水;工業用水為取用的新水量,不包括企業內部的重復利用量。
2000年全國總用水量549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3784億立方米(農田灌溉佔91.6%),佔總用水量的68.8%;工業用水1139億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20.7%;生活用水575億立方米(城鎮生活佔49.4%,包括全部建制市、建制鎮以及具有集中供水設施的非建制鎮的居民住宅用水和公共設施用水),佔總用水量的10.5%。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減少93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減少8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減少20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12億立方米。
按我國東、中、西部統計,東部地區用水量206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7.5%),其中農業用水佔60.9%,工業用水佔26.3%,生活用水佔12.8%。中部地區用水量1652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0.0%),其中農業用水佔66.7%,工業用水佔23.5%,生活用水佔9.8%。西部地區用水量1785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的32.5%),其中農業用水佔79.9%,工業用水佔11.7%,生活用水佔8.4%。可見,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用水結構相差較大,東、西部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比重相差15個百分點以上。
各流域片2000年用水量見表5。除長江片比上年用水量增加外,黃河片、淮河片、海河片、珠江片和內陸河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松遼河片、東南諸河片和西南諸河片基本保持不變,其用水組成見圖6。
各省級行政區2000年用水量見表6。用水量大於400億立方米的有新疆、江蘇、廣東3個省(自治區),約佔全國用水量的25%;用水量介於200~400億立方米的有10個省(自治區),約佔全國用水量的45%;其餘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用水量約佔全國用水量的30%。與上年用水量相比,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增加,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減少。各省級行政區2000年用水組成見圖7,農業用水量佔總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內蒙古、海南5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慶、黑龍江、江蘇4個省(直轄市),生活用水佔總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慶、天津3個直轄市。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産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灌溉消耗量為毛用水量與地表地下回歸水量之差,工業和生活用水消耗量為取水量與廢污水排放量之差。
2000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1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量佔79.6%,工業耗水量佔9.7%,生活耗水量佔10.7%。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簡稱耗水率)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3%,工業耗水率為26%,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6%,農村生活耗水率為86%。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3%,海河片為68%,黃河片為57%,淮河片為62%,長江片為48%(太湖流域為36%),珠江片為48%,東南諸河片為53%,西南諸河片為69%,內陸河片為67%。
2000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1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量佔79.6%,工業耗水量佔9.7%,生活耗水量佔10.7%。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簡稱耗水率)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3%,工業耗水率為26%,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6%,農村生活耗水率為86%。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3%,海河片為68%,黃河片為57%,淮河片為62%,長江片為48%(太湖流域為36%),珠江片為48%,東南諸河片為53%,西南諸河片為69%,內陸河片為67%。
四、用 水 指 標
(一)2000年用水指標
2000年,全國人均用水量為430立方米,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為610立方米,分別比上年減小10和70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79立方米,萬元工業産值(當年價,含火電)用水量為78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為288立方米,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219升,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89升(含牲畜用水),這些單項用水指標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按東、中、西部統計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別為420、400、500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差別較大,分別為370、670、1070立方米。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東部為430立方米,中部為410立方米,西部為630立方米。萬元工業産值用水量東部僅56立方米,而中西部差別不大,在125立方米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東部為225立方米,中、西部差別不大,在385立方米左右。
因受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水資源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省級行政區的用水指標值差別很大。從人均用水量看,大於600立方米的有新疆、寧夏、西藏、黑龍江、內蒙古、上海、廣西、江蘇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新疆、寧夏超過15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山西、重慶、河南、陜西、天津、貴州、四川、山東、北京、安徽等10個省(直轄市),其中山西、重慶不足200立方米。從萬元GDP用水量看,大於1000立方米的有新疆、寧夏、西藏、廣西、甘肅、內蒙古、江西、青海等8個省(自治區),大多位於西部地區,其中寧夏、新疆大於3000立方米;小于300立方米的有天津、北京、上海、遼寧、山東等5個省(直轄市),都位於東部地區,其中天津、北京分別為140和160立方米。
各流域片用水指標見表7,各省級行政區用水指標見表8。
(二)近4年用水指標變化趨勢
自1997年以來,水利部各流域機構普遍加強了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嚴格了取水許可制度,全方位推進節水型社會的機制建設,保證了在人均用水量大體穩定的基礎上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按當年價統計,4年來我國人均GDP平均以5.2%的年均速度增加,而人均用水量則呈穩定趨勢。近年來北方地區連續乾旱,在大量超采地下水和擠佔生態用水的情況下供水量仍難以滿足需求,導致全國人均供水量平均年遞減1.5%。2000年與1997年相比,萬元GDP用水量年均減少6%左右,主要是第二和第三産業的發展所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年均減少6%左右,主要是産品的升級換代和工業節水的力度不斷加強所致;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下降緩慢,年均減少2.4%,主要是由於南方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農業節水力度尚不夠,而北方地區連續乾旱農田水分虧缺節水潛力有限;城鎮生活水平提高而人均生活用水量基本穩定,反映出生活節水取得成效;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不斷上升,與收入提高的趨勢基本一致,年均增加2.0%。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大,近4年東部地區人均GDP分別是中部、西部地區的1.9和2.4倍左右,而年均增長速度基本一致。與此相反,東部地區萬元GDP用水量分別為中部、西部的55%、35%,且東、中、西部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用水量的年均下降速度分別為9.5%、7.5%和5.0%,即東部的遞減速度較西部快一倍。上述情況一是反映了東部地區産業結構調整的效果,第二、第三産業的發展使GDP上升而用水量下降;二是反映了東、中、西部地區同類用水部門的用水效率差別較大。2000年與1997年相比,東部人均用水量由470立方米下降為420立方米,年均降幅為3.7%;中部人均用水量由420立方米下降至400立方米,下降較緩;西部地區人均用水量由490立方米上升至500立方米,略有增加。東、中部地區人均用水量減少有節水的效果,也有水資源不足難以增加供水量滿足發展需求的因素。東、西部地區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較快,分別下降了64和100立方米,年均下降速度分別為8.0%和7.5%;中部地區相對下降緩慢,下降了37立方米,年均下降速度為3.0%。東、中部地區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均有明顯減少,分別減少了42和67立方米,年均減少3.0%和4.9%;西部地區畝均用水量變化不大,穩中有升。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變化趨勢則各不相同,即東部減少,中部變化不大,西部增加;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均有所增加。
全國及東、中、西部用水指標變化趨勢參見圖8。
五、江河湖庫水質
(一) 河流水質
根據全國水環境監測網2000年的水質監測資料和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對全國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條河流的水質進行了評價。
在評價的11.4萬公里河長中,Ⅰ類水佔4.9%,Ⅱ類水佔24.0%,Ⅲ類水佔29.8%,Ⅳ類水佔16.1%,Ⅴ類水佔8.1%,劣Ⅴ類水佔17.1%。枯、豐水期水質變化不大。全國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總評價河長的58.7%,比上年減少3.7個百分點。
全國九大流域片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百分比從大到小依次為:內陸河片90.7%,西南諸河片83.2%,東南諸河片74.1%,長江片74.0%,珠江片63.1%,黃河片46.7%,海河片34.9%,松遼河片33.7%,淮河片26.2%。與上年相比,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評價河長百分數上升5個百分點以上的是淮河片,水質下降嚴重的是珠江片。分流域片各類水河長組成見圖9。
按省級行政區統計(不含長江幹流、黃河干流的評價河長),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評價河長80%以上的有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佔60%~80%的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佔40%~60%的有4個省(自治區),佔20%~40%的有6個省,佔20%以下的有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個直轄市中,北京和重慶的水質好于上年,天津符合和優於Ⅲ類水質的河長與上年基本持平,上海水質劣于上年。各省級行政區水質優劣排序見圖10。
與上年比較,全國水質略有下降,珠江流域片水污染明顯加重。江河水體的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高錳酸鹽指數(CODMn)和揮發酚等。
(二)湖泊水庫水質
2000年重點評價湖泊24個,水質達到Ⅲ類以上的湖泊有9個,4個湖泊部分水體受到污染,11個湖泊水污染嚴重。
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為:太湖Ⅱ、Ⅲ類水質斷面佔12%,Ⅳ類水質斷面佔64%,Ⅴ類水質斷面佔12%,劣于Ⅴ類水質斷面佔12%,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鹽指數。中營養水平的水域佔太湖總面積的16.5%,富營養水平的佔83.5%,與上年相比,富營養程度略有加重。雲南滇池水質劣于Ⅴ類,處於富營養狀態。巢湖東半湖水質為Ⅲ類,西半湖水質為Ⅴ類,東西半湖均處於富營養狀態。
在其它評價湖泊中,北京昆明湖、四川邛海、雲南撫仙湖和洱海等湖泊水質良好,達到或優於地面水環境標準Ⅲ類;河北千傾洼、山東大明湖、新疆烏倫古湖等湖泊水質劣于Ⅴ類。湖泊營養狀況是:雲南瀘沽湖為貧營養;北京昆明湖、四川邛海、雲南撫仙湖和洱海為中營養;河北白洋淀和千傾洼、上海淀山湖、浙江西湖和鑒湖、雲南星雲湖和異龍湖為富營養。
2000年,對全國139座主要水庫的水質進行了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有118座水庫水質為Ⅱ、Ⅲ類,水質良好。在未達到地面水Ⅲ類的水庫中,水污染極為嚴重的劣于Ⅴ類水質水庫有8座,分別是山西冊田和關河水庫、山東墻夼、雪野、黃前、尼山和田莊水庫以及新疆柳溝水庫;此外,山東産芝、會寶嶺等4座水庫水質為Ⅴ類,北京官廳水庫、江蘇石梁河水庫等9座水庫水質為Ⅳ類。對93座水庫的營養狀況評價結果為:處於貧營養狀態的水庫14座,處於中營養狀態的水庫65座,處於富營養狀態的水庫14座。
(三)廢污水排放量
全國2000年工業廢水(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62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佔66%,生活污水佔34%。廢污水年排放量大於20億噸的有粵、蘇、鄂、浙、桂、魯、遼、黑、贛、皖、豫、川等12個省(自治區)。
按流域片統計,長江片234億噸,珠江片129億噸,松遼河片63億噸,淮河片62億噸,海河片52億噸,東南諸河片39億噸,黃河片27億噸,內陸河片8億噸,西南諸河片6億噸。
六、重 要 水 事
(一)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中提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進一步明確了今後五年至十年我國水利建設的方針和主要任務
2000年10月11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了今後5~1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和任務,將糧食、水資源、能源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予以重視。《建議》對水利、水資源工作提出的方針、任務和要求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1)在水利建設中,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的治水方針,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三大水問題。
(2)科學制定並積極實施全國水利建設總體規劃和各大江河流域規劃。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抓緊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加固,加強城市防洪工程建設。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維護和建設,搞好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和經營管理,加快現有灌區改造。
(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節水和治污放在突出位置。要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抓緊污水處理回用,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
(4)要加強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搞好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協調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産佈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做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5)改革水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調動全社會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積極性。
(6)採取多種方式緩解北方地區的缺水矛盾,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儘早開工建設。
(二)根據黨和國家的治水方針,水利部提出了新時期的治水新思路
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水資源嚴重短缺,水污染日趨嚴重,對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據黨和國家對水利工作的要求和方針政策,水利部在認真總結治水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宏觀國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思路,對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創新時期水利工作新局面意義重大。
近年來汪恕誠部長髮表了關於資源水利、水權和水市場、水利滿足社會需要的五個層次等重要觀點,全面論述了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基礎,對提高我們的認識有重要作用。汪部長指出,當前的水利工作要特別強調以下四點:第一,水利要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絡起來。第二,解決我們面臨的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三大問題,要注意綜合治理、統一管理,實現水利的可持續發展。第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個方面,當前要特別重視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節約、保護問題。第四,水利一定要認真研究經濟問題,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
(三)水利建設速度加快,成效顯著
2000年水利基本建設繼續以防洪為重點,加快大江大河堤防、控制性水利樞紐、重點蓄滯洪區等防洪安全體系的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城鄉供水和中小型水電事業,加大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的力度。2000年全國水利基本建設共完成投資613億元,比上年增加115億元,增長速度為23%,是歷年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
“九五”期間,全國完成堤防斷面達標1.6萬公里,其中大江大河干支流Ⅰ、Ⅱ級堤防達標1.02萬公里;2000年新建及加固堤防7400公里,佔達標堤防總長的46%,表明堤防工程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到2000年底,長江、黃河和松遼流域Ⅰ、Ⅱ級堤防達標率分別為63%、57%和46%,淮河、海河、珠江等河流的治理工作也相應加快,使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普遍提高。已建成達標海堤6000公里,佔需達標長度的44%。有78座重點病險水庫完成加固任務,有236座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
在加強防洪工程建設的同時,水利工程建設也取得了重大進展。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漢江王甫洲水利樞紐、四川大橋水庫、新疆烏魯瓦提水庫、西藏滿拉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利工程基本建成投産,新增供水能力約每年19億立方米。對一批大型灌區進行以節水為中心的配套改造,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成效顯著。200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987萬畝,累計達到8.25億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000萬畝,累計達到2.5億畝。
(四)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乾旱,旱災波及20多個省級行政區,國務院決定實施引黃濟津應急調水
2000年2~7月,北方大部、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四川盆地及廣西南部等地區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其中內蒙古、遼、吉、冀、晉、魯、甘、皖、鄂、川等省(自治區)一些地區的降水量為50年來同期最小值。全國大部分地區2~7月平均氣溫偏高,長江中下游及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高1~20C,北方春季發生了10多次較大範圍的大風揚沙天氣。大範圍的少雨高溫大風天氣,造成許多河流來水明顯偏小,河道斷流,黃河以北大部分河流汛期來水比常年少5~9成,遼河干流6~8月斷流66天;加之上年乾旱,水庫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可用水量大為減少,旱情急劇發展。
嚴重旱情發生在小麥返青及春播夏種的關鍵時期,給農業生産造成很大的損失。全國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6.08億畝,其中成災4.02億畝(絕收1.2億畝),因旱損失糧食5996萬噸,經濟作物損失511億元,農業旱災損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乾旱使北方一些城市出現了嚴峻的缺水局面,全國有18個省級行政區的620座縣級以上城鎮缺水,影響人口2635萬人。乾旱造成的農村生活用水問題也很突出,旱情嚴重期間有2770萬農村人口和1700多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乾旱還給三北地區牧業生産造成巨大損失,內蒙古、冀、吉、黑、甘、青、寧、新8省(自治區)牧區草場受旱面積達11.7億畝,因草場載畜能力下降,有4900萬頭(只)牲畜膘情下降,死亡90萬頭(只)。
面對嚴重的乾旱,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國務院有關部委通力合作,旱區各級黨政積極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奮力抗災,取得了災區人心穩定、社會安定、生産生活秩序基本正常的巨大勝利。各受旱地區因地制宜推行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採用地膜覆蓋、噴施抗旱劑等非工程抗旱措施,提高了用水效率,減輕了乾旱對農業的影響。各缺水城市採取限時限量供水、啟動備用水源和修建應急供水工程等措施,確保城市不發生水荒。水利部門根據抗旱的需要,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和合理配置,臨時改變水庫的運行方案,充分發揮大江大河的引水、提水能力,為緩解旱情提供較多的水量。天津市在壓縮日供水量30%的情況下仍然不能渡過難關,9月中旬經國務院批准,由水利部組織實施引黃濟津應急調水,共引黃河水量8.66億立方米,入天津4億立方米,為河北滄州市補水0.54億立方米。
(五)汛期大江大河干流水情平穩,局部地區洪澇災害嚴重
2000年我國總體上嚴重乾旱,沒有發生大範圍的洪澇災害,但局部地區暴雨洪水和山體滑坡災害嚴重,海南、河南、西藏、福建等省區的災情較重。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1.35億畝,成災面積0.81億畝,直接經濟損失712億元,是90年代以來洪澇災害相對較輕的一年。
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沙穎河上遊澧河、洪汝河上遊小洪河發生近百年來的最大洪水。8月下旬,雅魯藏布江的支流年楚河發生百年一遇洪水。10月中旬海南省遭受特大颱風暴雨,南渡江發生超百年一遇洪水,萬泉河、文昌河等5條河發生大洪水,全省有15個縣市受災。面對特大洪水,各地積極組織抗洪搶險,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4月9日,西藏波密縣易貢藏布河木弄溝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形成高60米的自然堆積壩,滯蓄水量約30億立方米,如果漫頂潰壩,將危及周邊及下游地區8000多居民和川藏公路的安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家防總、水利部與當地政府及時採取緊急措施,軍民晝夜奮戰33天,開挖引水渠導流,降低水位24米,減少蓄水量20億立方米,成功地排除了險情。
(六)黃河、黑河、塔河調水成功,取得了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的新突破
2000年我國北方地區嚴重乾旱,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水利部門精心組織、科學調度,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團結協作,廣大群眾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實現了黃河大旱之年不斷流,黑河首次跨省區分水成功,博斯騰湖兩次向塔裏木河輸水,取得了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合理配置的新突破。對此,朱鎔基總理、溫家寶副總理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朱總理批示:“這是一曲綠色的頌歌,值得大書而特書。”
2000年黃河來水量比常年偏少約30%,由於採取了上下游水量合理分配,限額引水灌溉,犧牲幹流水庫部分發電利益等措施,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實現了黃河大旱之年不斷流,初步扭轉了近十年來持續斷流的局面。寧夏和內蒙古自治區採取提高水價、限額灌溉等節水措施,2000年分別少引黃河水9.1和3.6億立方米,為保證下游用水作出了貢獻。
黑河是我國西北地區一條重要的內陸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個省區,水資源條件先天不足,多年平均産水量只有28億立方米。隨著人口和灌溉面積的增加,全流域經濟社會用水已達到26億立方米,嚴重超越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造成下游河湖乾涸,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上下游用水矛盾十分尖銳。為緩解黑河下游生態系統惡化的局面,從2000年7月1日起對黑河水量實施統一調度。8月21日至11月19日,先後5次“全線封口、集中下泄”,給下游共放水6.5億立方米,黑河分水方案首次得到落實。
新疆塔裏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河,由於氣候變化和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西海子水庫以下至臺特瑪湖320公里河道完全斷流,沿河胡楊林帶形成的綠色走廊瀕臨消亡,塔克拉瑪幹和庫姆塔格兩大沙漠逐步合攏,生態系統急劇惡化,嚴重制約了流域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搶救塔裏木河下游的生態系統,2000年5月以來先後兩次由博斯騰湖經大西海子水庫向塔河下游輸水共3.27億立方米,水流通過的斷流河長215公里,河道兩岸各500~800米範圍內的地下水位回升1~4米,至少可維持胡楊林生長5年的水分需要,挽救了瀕臨消亡的綠色走廊。
(七)全國首家省級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單位--上海市水務局成立
2000年5月13日,上海市水務局揭牌成立,是上海市治水史上的一件大事,標誌著我國水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新組建的水務局,將原來水利局、公用事業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局等部門有關水的職能合併到一起,把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城市和鄉村的防洪、除澇、供水、排水、節水、治污、污水處理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實行一體化管理。這種水管理體制體現了政府機構改革中“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解決了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執法難、管理難等方面的問題,有利於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和統一保護,有利於解決洪澇災害、乾旱缺水和水環境惡化問題。
國外許多城市採用水務局管理模式,已被證實是一種合理利用、有效保護水資源的先進水管理體制。上海市水務局是我國第一家省級水資源一體化管理單位,它的成立和運作將對全國水管理體制改革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也為其他城市水務管理提供借鑒。
(八)浙江省東陽-義烏水權轉讓是我國水權實踐的起點
2000年11月24日,浙江省東陽市和義烏市簽訂了一個有償轉讓水權的協議,義烏市花2億元向毗鄰的東陽市購買約50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永久使用權。這一舉措是我國首次利用市場機制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成功探索,對促進我國水權制度改革將産生深遠影響。浙江省水利廳進行調研後認為,這樁水權交易的現實意義有四:一是實現“雙贏”,對兩市經濟發展都有利;二是有利於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三是為跨流域或跨區調水探索了市場協調機制;四是為兩地資源共享、基礎設施共建和區域合作、共謀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水權轉讓是水資源管理中涌現的新生事物,需要在今後實踐中對有關理論、政策、法規、價格等問題進行探討和完善。汪恕誠部長對此事非常重視,在聽取不同意見後指出:任何新生事物、任何改革行為都是在實踐中産生,並由小而大逐步發展起來的。有了實踐才會有理論,有了理論才能制定法規,所以不能因為沒有法律依據而輕易否定某種新生事物。在改革的問題上,實踐創新是第一位的,檢驗改革的標準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産力的發展。
(九)河湖水質惡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淮河流域、漢江、太湖發生嚴重水污染事件
2000年淮河流域發生多起水污染事故,嚴重的有以下3起:①5月中旬,阜陽市主要污水集中排放溝 七里長溝發生毒性氣體熏死熏傷村民事故,原因是達標排放出現反彈和污水處理廠建設緩慢。②山東魯南地區積蓄的大量污水下泄駱馬湖水域,導致10萬畝水面遭受污染,沿岸20萬人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③6月27日,新沭河泄洪閘開閘泄洪,閘上河槽蓄存的部分污水隨洪水進入石梁河水庫,引發了水污染事故,造成1350個網箱約70萬公斤養魚全部死亡。
2000年初,漢江中下游襄樊以下江段發生“水華”,是漢江有史以來第三次發生大面積“水華”。這次“水華”,是漢江歷史上來勢最猛、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藻類繁殖量最高的一次。
太湖藍藻大面積爆發,是近五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6~7月份,太湖的梅梁湖、貢湖等湖灣大面積爆發藍藻,特別是湖心區平臺山周圍及部分出入湖河道開始出現藍藻帶。為改善太湖水質和抑制藍藻擴展,緩解太湖周邊地區用水緊張局面,增加向上海黃埔江上遊飲用水源地供水,太湖流域管理局在充分調研並徵求兩省一市意見的基礎上,首次實施“引江濟太”應急調水,從長江向太湖引水2.2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