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中國水資源公報

1999-12-31 00:00

【字體:      打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1999年,是水利倍受中央重視和取得重大成績的一年。這一年,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黃河併發表重要講話,為黃河治理開發與全國水利建設指明了方向;朱鎔基總理在陜西考察,對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方針政策。中央繼續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安排水利基建投資352億元,其中利用國債投資233億元。這一年,我國氣候異常,南澇北旱,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廣大軍民團結奮鬥,取得了大水無大災、大旱奪豐收的重大勝利。在這次防汛抗旱中,以堤防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以抗旱節水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9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29毫米,折合降水總量59702億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偏小1.6%,屬平水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7204億立方米,加上地下水與地表水不重復量992億立方米後的水資源總量為28196億立方米。1999年末,全國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1689億立方米,比上年末減少112億立方米;北方平原地下水開採區淺層水位普遍下降,地下水儲存量減少171億立方米。

  1999年,全國總供水量56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佔80.5%,地下水源佔19.1%,其他水源佔0.4%;全國總用水量559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69.2%,工業用水佔20.7%,生活用水佔10.1%;全國用水消耗量3028億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54%。全國人均用水量440立方米,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680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84立方米,萬元工業産值(當年價)取水量91立方米。

  1999年全國廢污水排放總量606億噸(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其中工業廢水佔67%,生活污水佔33%。對全國11萬多公里河流進行水質評價結果,Ⅰ類水河長佔5.5%,Ⅱ類水河長佔24.5%,Ⅲ類水河長佔32.4%,Ⅳ類水河長佔12.6%,Ⅴ類水河長佔7.8%,劣Ⅴ類水河長佔17.2%。

  1999年全國水資源量平衡概況:國內産水總量28196億立方米,入國境水量289億立方米,動用上年水庫蓄水量和地下水儲存量283億立方米;入海水量和出國境水量共24567億立方米,用水消耗量3028億立方米,經推算非用水消耗量約1170億立方米。

  水資源量

  (一)降水量

  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現北少南多的極不均勻態勢,1999年降水量由於氣候異常而造成這種北少南多的分佈狀況更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為100~600毫米,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毫米;南方地區一般為800~1600毫米,部分地區超過2000毫米。將1999年降水量與常年比較,除上海、浙北、皖南、贛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東北大部、華北中部、陜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1999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29毫米,折合降水總量為59702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11.6%,比常年少1.6%,屬平水年。九大流域片的降水量情況是:松遼河片421毫米,比常年少17.6%;海河片385毫米,比常年少29.6%;黃河片399毫米,比常年少11.3%;淮河片676毫米,比常年少20.0%;長江片1142毫米,比常年多4.8%(太湖流域1593毫米,比常年多34.6%);珠江片1490毫米,比常年少3.7%;東南諸河片1769毫米,比常年多7.1%;西南諸河片1157毫米,比常年多8.1%;內陸河片164毫米,比常年多1.4%。各省級行政區1999年降水量及其與上年、常年比較見表1和1。

  (二)地表水資源量

  地表水資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用天然河川徑流量表示。1999年全國地表水資源量27204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286.6毫米,比常年多3.8%,比上年減少16.6%。按流域片計,松遼河片1115億立方米,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億立方米,比常年少64.5%;黃河片524億立方米,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億立方米,比常年少50.5%;長江片1112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億立方米,比常年少6.5%;東南諸河片2240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3.1%;西南諸河片5927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1.6%;內陸河片1455億立方米,比常年多19.2%。各省級行政區1999年天然徑流深及其與上年、常年比較見表2和2。

  1999年,從國外流入國內的水量為289億立方米,其中流入新疆、內蒙古境內的為124億立方米,流入廣西、雲南、西藏境內的為165億立方米;從國內流出國境及流入國際界河的水量共7106億立方米,其中從新疆流出國境的為267億立方米,從雲南、西藏、廣西流出國境的為6049億立方米,從遼、吉、黑、內蒙古4省(自治區)流入國際界河的為790億立方米;全國入海水量共17461億立方米,其中北方松遼河、海河、黃河、淮河4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362億立方米,南方長江、珠江、東南諸河3個流域片的入海水量為17099億立方米。與上年比較,入境水量變化不大,只減少5億立方米,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別減少1130、3860億立方米。

  (三)地下水資源量

  地下水資源量指降水、地表水體(含河道、湖庫、渠係和渠灌田間)入滲補給地下含水層的動態水量。山丘區採用排泄量法計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側向流出量、潛水蒸發量和地下水開採凈消耗量;平原區採用補給量法計算,包括降水入滲補給量、地表水體入滲補給量和山前側向流入量。在確定流域分區或行政分區的地下水資源量時,扣除了山丘區與平原區地下水資源之間的重復計算量。

  1999年全國地下水資源計算面積為939萬平方公里(未包括水面面積和礦化度大於2克/升的鹹水面積),地下水資源量為8387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計算面積為193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量為1786億立方米,加上井灌回歸補給量後的總補給量為1856億立方米。1999年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資源量見表3,各省級行政區的地下水資源量見表4。

  在北方平原地區,地下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北方五大流域片1999年的平原區地下水補給情況是:松遼河片總補給量311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24.3%;海河片總補給量116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36.9%;黃河片總補給量190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8.0%;淮河片總補給量268億立方米,比上年減少34.0%;內陸河片總補給量56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2%。北方17省(自治區、直轄市)平原區1999年總補給量與上年比較見3。

  (四)水資源總量

  水資源總量指評價區內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産水總量(不包括區外來水量),由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相加、扣除兩者之間互相轉化的重復計算量而得。

  199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8196億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國産水總量佔降水總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産水量為29.7萬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資源總量見表3。與常年比較,松遼河片減少28.6%,海河片減少54.3%,黃河片減少15.8%,淮河片減少38.9%,長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減少6.5%,東南諸河片增加16.8%,西南諸河片增加1.3%,內陸河片增加20.0%。

  各省級行政區1999年水資源總量見表4,與常年比較見4。

  蓄水動態

  (一)大中型水庫蓄水動態

  對全國406座大型水庫和2467座中型水庫統計,1999年末(以下簡稱當年末)蓄水總量為1689億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總量減少112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當年末蓄水量為1442億立方米,比上年末減少109億立方米;中型水庫當年末蓄水量為247億立方米,比上年末減少3億立方米。

  在九大流域片中,當年末蓄水量比上年末減少的為松遼河、海河、淮河、長江和內陸河5片,共減少167億立方米;增加的為黃河、珠江、東南諸河和西南諸河4片,共增加55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只有上遊龍羊峽水庫蓄水量增加較多,其他水庫蓄水都是減少的。各流域片年蓄水變量情況見5。

  將各省級行政區當年末蓄水量與上年末比較,減少的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減少蓄水量221億立方米,其中鄂、吉、遼、豫、魯、贛、黑、甘減少較多,分別減少46、45、18、18、14、11、11、10億立方米;增加的有11個省(自治區),共增加蓄水量109億立方米,其中青、湘、瓊增加較多,分別增加49、30、9億立方米。

  (二)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動態

  根據14個省級行政區資料統計(新疆、甘肅、青海3省區缺報),北方各平原1999年開採區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當年末淺層地下水位與上年末相比,約有90%面積的水位下降,地下水儲存量共減少171億立方米。上升區(水位上升0.5~1.4米)面積佔4%,儲存量增加7億立方米;下降區(水位下降0.5~2.0米)面積佔45%,儲存量減少147億立方米;相對穩定區(水位正負0.5米之內)面積佔51%,儲存量減少31億立方米。

  各省級行政區當年末地下水儲存量與上年末相比,除江蘇、寧夏兩省區基本持平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河北減少51億立方米,黑龍江減少27億立方米,河南減少21億立方米,吉林減少17億立方米,北京減少12億立方米,內蒙古、遼寧各減少9億立方米,山西、山東、安徽、陜西、天津分別減少7、6、4、4、3億立方米。按流域片劃分,海河片減少75億立方米,松遼河片減少61億立方米,黃河片減少19億立方米,淮河片減少16億立方米。

  (三)平原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根據21個省級行政區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簡稱漏斗)的不完全調查,共統計漏斗72個,漏斗總面積6.1萬平方公里。1999年末與上年末相比,漏斗要素變化情況是:在35個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0個,上升的只有11個,沒變化的4個;漏斗面積增加的有26個,減少的只有6個,沒變化的3個。在37個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頭下降的有22個,上升的14個, 沒變化的1個;漏斗面積增加的有21個,減少的11個,沒變化的5個。

  在淺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位降幅較大的有陜西省魯橋漏斗、山東省的淄博——濰坊漏斗和濟寧——汶上漏斗、河北省肅寧漏斗,分別下降11.3米、4.7米、2.6米、2.6米;漏斗中心水位升幅較大的是遼寧省瀋陽漏斗,上升4.4米。漏斗面積增加較多的有山東省濟寧——汶上漏斗、河南省的許昌漏斗和安陽——鶴壁——濮陽漏斗、河北省肅寧漏斗,分別增加1118、636、610、482平方公里;漏斗面積減少較多的是河北省寧柏隆漏斗,減少252平方公里。

  在深層漏斗中,漏斗中心水頭降幅大的有海南省海口漏斗、天津市Ⅳ組漏斗、江蘇省淮陰Ⅲ組漏斗、山西省宋漏斗、浙江省嘉興Ⅲ組漏斗和北京市中心漏斗,分別下降12.5米、6.1米、3.3米、3.0米、2.9米和2.6米;漏斗中心水頭升幅較大的有吉林省紅嘴子漏斗和河夾信子漏斗、江蘇省南通Ⅲ組漏斗、鹽城Ⅲ組漏斗和安徽省阜陽漏斗,分別上升17.8米、10.4米、4.3米、4.2米和2.0米。漏斗面積增加較多的有河北省滄州漏斗和黑龍江省大慶漏斗,分別增加1314和270平方公里;漏斗面積減少較多的是江蘇省鹽城Ⅱ組漏斗和淮陰Ⅱ組漏斗,分別減少731和463平方公里。著名的河北省冀棗衡漏斗和江蘇省蘇錫常漏斗,因採取了壓縮地下水開採量的有關措施,漏斗中心水頭和漏斗面積變化不大。

  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按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指污水處理回用量和集雨工程供水量)統計。海水直接利用量另行統計,不計入總供水量中。

  1999年全國總供水量561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4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514億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80.5%;地下水源供水量1075億立方米,佔總供水量的19.1%;其他水源供水量24億立方米(其中污水處理回用量19億),只佔總供水量的0.4%。在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跨流域調水為15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61億立方米。

  海水直接利用量127億立方米,其中粵、魯、津、遼、瓊、閩分別為76.7、20.8、11.7、6.6、5.6、5.6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9年供水量見表5。地表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的比例為:松遼河片57.1%,海河片37.5%,黃河片66.7%,淮河片69.3%,長江片94.1%(太湖流域97.9%),珠江片94.5%,東南諸河片96.5%,西南諸河片96.5%,內陸河片86.0%。流域間的水量調配情況是:海河流域引黃河水53.6億立方米,淮河流域從長江、黃河分別引水68.5、19.4億立方米,山東半島引黃河水14.4億立方米,長江流域從瀾滄江和淮河分別引水0.5、0.3億立方米,珠江流域從長江和紅河分別引水0.5、0.4億立方米,河西內陸河從黃河引水1.2億立方米。

  各省級行政分區1999年供水量見表6,供水量在400億立方米以上的省(自治區)有江蘇、廣東和新疆。地表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90%以上的有滬、閩、渝、蘇、浙、粵、鄂、桂、藏、川、寧、贛、滇、湘、瓊、皖、貴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下水源供水量佔總供水量40%以上的有冀、京、晉、豫、遼、魯、陜、黑、內蒙古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級行政區的供水量組成見6。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按農業、工業、生活三大用戶統計。農業用水包括農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漁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鎮居民、公共用水和農村居民、牲畜用水;工業用水為取用的新鮮水量,不包括企業內部的重復利用量。

  1999年全國總用水量559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3869億立方米(農田灌溉佔92.1%),佔總用水量的69.2%;工業用水1159億立方米,佔總用水量的20.7%;生活用水563億立方米(城鎮生活佔47.4%),佔總用水量的10.1%。與上年比較,全國總用水量增加156億立方米,農業用水增加103億立方米,工業用水增加33億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0億立方米。

  各流域片1999年用水量見表5,除松遼河片比上年用水量略有減少外,其餘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省級行政區1999年用水量見表6,只有冀、晉、黑、滬、豫、桂、瓊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比上年減少,而其餘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比上年增加。各省級行政區1999年用水組成見8,農業用水佔總用水量80%以上的有新、寧、藏、內蒙古、瓊、甘等6個省(自治區),工業用水佔總用水量30%以上有滬、渝、蘇等3個省(直轄市)。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産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各種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灌溉消耗量為毛用水量與地表地下回歸水量之差,工業和生活用水消耗量為取水量與廢污水排放量之差。

  1999年全國用水消耗總量3028億立方米,其中農業耗水佔80.6%,工業耗水佔9.4%,生活耗水佔10.0%。各類用戶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不同,其消耗量佔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簡稱耗水率)差別較大。全國平均農業耗水率為63%,工業耗水率為25%,城鎮生活耗水率為25%,農村生活耗水率為80%。由於各流域片的地理位置、氣候因素、水源條件、用水組成及管理水平的不同,其綜合耗水率有所差別:松遼河片為53%,海河片為67%,黃河片為56%,淮河片為61%,長江片為48%,珠江片為45%,東南諸河片為54%,西南諸河片為70%,內陸河片為68%。

  水資源利用簡析

  (一)水資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據水資源量計算和供用水統計成果,並考慮跨流域調水、水庫蓄水變量和地下水儲存變量等因素的影響,對九大流域片1999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源供水量佔地表水資源量的百分比)、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佔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及北方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採率(開採量佔總補給量的百分比)進行了估算。

  松遼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24%(其中遼河流域為52%),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18%(其中遼河流域為48%),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採率為47%(其中遼河流域為87%)。

  海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94%,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96%,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採率約為100%。

  黃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76%,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52%,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採率為35%。

  淮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7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46%,平原區淺層地下水開採率為46%。

  長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15%,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8%。

  珠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18%,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9%。

  東南諸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14%,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8%。

  西南諸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2%,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1%。

  內陸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為34%(其中河西內陸河為80%),水資源總量利用消耗率為25%(其中河西內陸河為58%)。

  (二)用水指標

  根據《中國統計摘要》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的有關社經資料,對各項用水指標進行了分析。1999年全國平均的用水指標值如下:人均用水量為440立方米,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為680立方米,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為484立方米,萬元工業産值(當年價)用水量為91立方米,城鎮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227升,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為每日89升(含牲畜用水)。與上年比較,除人均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標值都略有減少。

  因受氣候、人口密度、經濟結構、作物組成、節水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用水指標差別很大。各流域片用水指標見表7,各省級行政區用水指標見表8。

  江河湖庫水質

  (一) 河流水質

  根據全國水環境監測網1999年的水質監測資料和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88),對全國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條河流的水質進行了評價。在評價的113600公里河長中,Ⅰ類水佔5.5%,Ⅱ類水佔24.5%,Ⅲ類水佔32.4%,Ⅳ類水佔12.6%,Ⅴ類水佔7.8%,劣Ⅴ類水佔17.2%。就枯、豐水期來看,豐水期水質略好于枯水期。全國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總評價河長的62.4%,雖比上年減少0.4個百分點,但本年為平水年,而上年為豐水年,故總體上水質有所好轉。

  各流域片的水質狀況是:內陸河片、西南諸河片和長江片水質良好,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分別佔92.5%、89.8%和79.2%;珠江片和東南諸河片水質尚可,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分別佔73.1%和71.9%;黃河片、松遼河片和海河片水質較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分別佔50.2%、39.6%和35.5%;淮河片水質最差,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只佔19.9%。

  按省級行政區統計分析(不含長江幹流、黃河干流的評價河長),符合和優於Ⅲ類水的河長佔評價河長80%以上的有9個省(自治區),佔60%~80%的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佔40%~60%的有4個省(自治區),佔20%~40%的有8個省(直轄市),佔20%以下的有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級行政區水質優劣排序見10。

  與上年比較,全國水質總體變化不大,局部污染有所加重,南方地區水污染呈明顯上升趨勢。江河水體的主要超標項目是氨氮、高錳酸鹽指數(CODMn)和揮發酚等。

  (二)湖泊水庫水質

  1999年重點評價湖泊24個,水質達到Ⅲ類以上標準的湖泊有10個,5個湖泊部分水體受到污染,9個湖泊水污染嚴重。

  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湖”情況是:太湖93%的湖區水質介於Ⅳ類~劣Ⅴ類之間,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及生化需氧量。東太湖及太湖東部、南部沿岸帶23%的湖區水質稍好,為中富營養狀態,其它77%的湖區為富營養狀態,五里湖、梅梁湖與竺山湖富營養程度最為嚴重。太湖北湖區夏季藍藻大爆發,導致無錫自來水供水困難。雲南省滇池水質為劣Ⅴ類,處於富營養狀態。巢湖西半湖水質為Ⅴ類,東半湖稍好,全湖的營養化狀況都很嚴重,以重富營養化水體為主。

  在其他評價湖泊中,吉林松花湖、江西鄱陽湖、北京昆明湖、四川邛海、雲南的撫仙湖和洱海等湖泊水質良好,水質達到或優於地面水環境標準Ⅲ類;河北千傾洼、雲南的杞麓湖和異龍湖、新疆烏倫古湖等湖泊水質為劣Ⅴ類。營養化情況是:雲南的瀘沽湖、陽宗海和撫仙湖營養化程度較低,為貧營養或中營養狀態;河北的白洋淀和千傾洼、上海淀山湖、浙江的西湖和鑒湖、雲南的程海、星雲湖、杞麓湖和異龍湖等湖泊營養化程度較高,為富營養狀態。

  1999年,對全國141座主要水庫的水質進行了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 有119座水庫水質為Ⅱ類或Ⅲ類,水質良好。在受污染的22座水庫中,河南宿鴨湖水庫和新疆猛進水庫為劣Ⅴ類水,黑龍江東方紅水庫和河南漳武水庫為Ⅴ類水,其餘18座水庫為Ⅳ類水。對119座水庫進行了營養化程度評價,有43座水庫為貧營養,有63座水庫為中營養,有13座水庫為富營養。

  (三)廢污水排放量

  全國1999年工業廢水(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共60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佔67%,生活污水佔33%。廢污水年排放量大於20億噸的有滬、豫、湘、遼、魯、黑、桂、浙、鄂、蘇、粵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按流域片統計,長江片207億噸,珠江片136億噸,松遼河片68億噸,淮河片60億噸,海河片55億噸,東南諸河片40億噸,黃河片27億噸,內陸河片7億噸,西南諸河片6億噸。

  重要水事

  (一)江澤民總書記、朱鎔基總理視察水利並作重要指示  

  1999年6月17日至24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黃河視察,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治理開發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治理黃河,歷來是中華民族安民興邦的大事;要從戰略的高度著眼,進一步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讓古老的黃河煥發青春,更好地為中華民族造福。他強調,必須深入調查,加強研究,積極探索在新形勢、新情況下治理開發黃河的路子。總的原則是:要兼顧防洪、水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三個方面,把治理開發與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持續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堅持涵養水源、節約用水、防止水污染相結合;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本,以節水為關鍵,進行綜合治理;堅持從長計議,全面考慮,科學選比,週密計劃,合理安排水利工程。

  1999年8月5日至8日,朱鎔基總理在陜西省考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時指出,搞好水土保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我們要以對人民、對歷史、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發揚艱苦創業精神,下定決心,持之以恒,根本改善長江、黃河中上遊地區的生態環境。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批示和最近關於治理開發黃河的重要指示,從根本上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朱總理提出,在國家糧食生産能力明顯提高、糧食供需平衡有餘的新情況下,治理水土流失,要採取退田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措施。他説,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大黃河中上遊地區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堅決實行坡耕地的退田還林還草,堅決停止新的毀林毀草開荒。

  江總書記、朱總理的重要講話和指示,不僅對黃河的治理與開髮指明了方向,而且對今後一個時期做好水利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北方地區發生90年代第二個嚴重乾旱年

  1998年9月初至1999年3月初,我國長江以北、西南東部、華南南部的廣大地區氣候異常,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4~9成,冬季氣溫比常年偏高1~3℃,使得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生不同程度的冬春旱情。3月初全國受旱(缺墑)面積達到3.4億畝,其中越冬作物受旱1.8億畝,為80年代以來同期最大值。冬小麥返青以後,由於大部分旱區降雨適宜,加之各地抗旱力度大,措施得當,全國夏糧仍獲得較好收成。

  1999年6~8月,長江以北大部分地區汛期無汛,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2~5成,其中華北、東北西南部、淮河和漢水流域大部偏少5~8成;且夏季氣溫明顯偏高,華北、西北、東北的部分地區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出現兩段持續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一般為35~39℃,局部地區達40~42℃。持續晴熱少雨天氣導致夏旱發展,8月初全國作物受旱面積達到1.8億畝。入秋後北方旱區降雨量仍然偏少,華北大部、西北東部、黃淮局部及湖北西北部出現夏秋連旱。國慶節前後北方先後出現幾次較強的降雨過程,旱情得到緩解或解除。夏秋旱發生在秋熟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加之抗旱水源短缺,灌溉用水得不到滿足,秋糧減産較為嚴重。

  1999年屬乾旱偏重年份,旱情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分佈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其中許多地區既有春旱又有夏旱。全國作物因旱受災面積4.52億畝,其中成災2.49億畝,絕收5888萬畝;因旱減收糧食333億公斤,災情列90年代的第二位(僅次於1997年)。山西、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遼寧、湖北、陜西等省(自治區)災情嚴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罕見。

  (三)以堤防為重點的防洪工程建設在抗洪減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998年長江大洪水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強以堤防為主的防洪工程建設的決策,中央安排長江基建投資近百億元,沿江各省市也加大了配套資金的投入,大搞堤防工程建設。截止1999年底,完成堤防斷面達標340公里,完成堤基防滲處理120多公里,整治險工險段、崩岸及護坡1249公里。1999年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僅次於1954年和1998年的大洪水,幹流控制站、洞庭湖、鄱陽湖出現了歷史第二位或第三位的高水位,加高加固的堤防工程經受了洪水考驗。在長江幹流最高水位接近1998年的情況下,險情大大減少減輕,幹堤發生險情僅為上年的六分之一,其中較大險情為上年的七分之一。

  1999年太湖流域汛期(5~9月)降雨1187毫米,比1954年汛期的1160毫米和1991年汛期的960毫米都大。受4次強降雨影響,太湖及其南部杭嘉湖地區、東部淀泖、上海地區的河湖水位普遍超歷史記錄。7月8日太湖最高水位達5.08米,超過歷史實測最高水位(1991年的4.79米)0.29米。在防禦這次特大洪水中,已建環湖大堤、太浦閘、望亭樞紐、常熟樞紐、杭嘉湖南排等治太骨幹工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共攔蓄和外排洪水46億立方米,工程直接減災效益92億元。

  (四)節水灌溉成績顯著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心和重視下,在國家計委、財政部、人民銀行、農業銀行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近四年(1996~1999年)我國節水灌溉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在工程節水灌溉方面(包括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4年全國共投入資金350多億元,發展工程節水灌溉面積0.95億畝,年節水180億立方米,增加糧食生産能力100億公斤。在大型灌區配套改造方面,4年來中央共安排投資17.2億元,地方配套資金20.64億元,對193個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此外,還推廣水稻節水灌溉制度、坐水種、膜上灌等非工程節水面積約1.3億畝,發展窖灌節水農業460萬畝。截至1999年底,全國工程節水灌溉面積已達到2.6億畝,非工程節水面積約2億多畝。

  節水灌溉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水源供水能力不增加的情況下擴大農田灌溉面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從1990年至1998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由7.26億畝發展到8.01億畝,灌溉總用水卻由3600億立方米減少到3490億立方米。全國平均單方灌溉水的産糧量,70年代為0.6公斤,1990年為0.83公斤,1998年為1.05公斤。

  (五)水利規劃和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按照溫家寶副總理指示精神,水利部把水利規劃作為1999年的一件大事來抓,組織各流域機構及有關水利廳局開展了一系列水利規劃工作。已經完成的有七大流域《大江大河治理近期專項工程建設規劃》、《加強長江近期防洪建設若干意見》、《加強嫩江、松花江近期防洪建設若干意見》、《黃河的重大問題及其對策》和《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總報告》;正在加緊進行的有全國防洪規劃、水利發展“十五”計劃及2015年規劃、西部大開發水利規劃及南水北調研究論證等一大批規劃和前期工作。這些工作為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提供了依據,為今後的水利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到1999年底,水資源統一管理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全國668座城市中,已有616座城市實現了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有62座城市將城市節水辦劃歸水利部門管理;全國有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90個縣(市、區)成立了水務局或由水利部門統一實施水務管理,其中有159個水利局改名為水務局。

  (六)黃河水量統一調度成效顯著

  經國務院批准,黃河水利委員會在水利部的統一指揮下,從1999年3月1日開始,對黃河劉家峽至頭道拐、三門峽至利津幹流兩個河段非汛期水量實施統一調度。水量調度原則是:各省(自治區)引水量按分水比例豐增枯減,由進出省境斷面流量控制;上中下游統籌兼顧,優先安排城鄉生活和重要工業用水,留有必要的輸沙和環境用水。     在黃委會的精心組織協調及沿黃各省區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近一年的實踐看,統一調度效果顯著,既基本保障了沿黃省區用水的合理分配,而且使黃河斷流天數大為減少。

  1999年,黃河下游利津站從2月6日開始斷流,全年斷流4次,累計斷流42天,為1992年以來之最小,比斷流最嚴重的1997年減少184天。在利津站斷流42天中,有33天發生在統一調度之前,自實施統一調度恢復過流的3月12日至調度期末的7月15日僅斷流8天,而在來水情況相似的1996年同期斷流天數達104天。黃河斷流天數明顯減少是黃河水量統一調度的直接結果。

  (七)淮河、黃河黃河中游受到嚴重污染

  1999年4月18日,由於淮河支流洪汝河上遊接納大量超標廢污水,入淮河後形成十多公里長的污水團,造成淮幹上游水質惡化,王家壩一帶出現大量死魚;4月12日和5月4日,淮河支流穎河受污染的水體及穎上閘下積蓄的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工業廢水,流入淮河後也分別形成二個污水團。隨著三個污水團向下推移,淮河中游正陽關、魯臺子、淮南、蚌埠一帶水質黑臭,河面出現大量死魚,給沿淮飲用水造成嚴重困難。這次淮河大面積污染,其水質是近年來最惡劣的。據監測,王家壩站4月18~21日高錳酸鹽指數(CODMn)平均為56.7毫克/升,魯臺子河段氨氮為12~14 毫克/升。

  1999年初,黃河干流小浪底河段受到了嚴重污染,大壩上下游河水呈灰褐色,2號、3號導流洞下游出現大量泡沫,直至孟津大橋處仍有泡沫浮于河面。經現場採樣初步分析,幹流各斷面的化學需氧量(CODCr)為:渭河入黃口125 毫克/升,潼關67.4毫克/升,三門峽壩下61.3 毫克/升,小浪底57.2毫克/升。這次污染是黃河中游歷年來從未發生過的嚴重污染。

  西北水資源

  為響應貫徹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對西北地區水資源及其利用現狀進行簡要分析,在本年度《公報》中予以發佈。

  西北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5個省(自治區),總面積30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32.1%。1999年,該地區人口8988萬人,佔全國的7.1%;國內生産總值4043億元,佔全國的5.0%;耕地面積17100萬畝,佔全國的12%。西北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帶,降水稀少,蒸發能力為降水量的4~10倍,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水資源是西北大開發的關鍵因素。

  根據最近6年(1994~1999)資料分析計算,西北地區平均年降水量230毫米,地表水資源量1875億立方米(折合年徑流深62毫米),地下水資源量114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979億立方米。與第一次水資源評價成果(資料系列為1956~1979年)相比,降水量只偏少5%,而地表水資源量和水資源總量都偏少12%,這説明近20年來人類活動加劇,導致了産水量的衰減。西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2260立方米(不包括入境水),多於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水緊缺指標"1000~1700立方米,給人們一種不缺水的錯覺,實際上該地區水資源貧乏,搞不好生態環境都難以維持。 新疆和青海兩省區地廣人稀,人均水資源量分別高達5350和11550立方米,由於廣大無人區的水資源是難以利用或無法利用的,故人口集中和生産較發達的地區水資源仍然十分緊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均水資源量只有200立方米,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倒數第二,但有黃河干流來水作為主要供水水源,所以引黃區水供需矛盾並不尖銳,今後要大力提高用水效率。陜西和甘肅省人均水資源量約800立方米,兩省均以利用當地水資源為主,供需矛盾突出。西北5省(自治區)的水資源情況見表9。

  西北地區1994~1999年平均年供水量77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佔85.4%,地下水源佔14.5%,其他水源供水只佔0.1%;同期平均年用水量76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佔90.1%,工業用水佔6.5%,生活用水佔3.4%。在5省(自治區)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用水量最大,佔西北地區的58.1%,當地水資源利用率(用水量佔水資源總量的百分比)接近50%;青海省用水量最小,只佔西北地區的3.5%,當地水資源利用率不足5%。各省(自治區)的供用水量見表10,西北地區各類用水量的變化趨勢見11。

  1994~1999年西北地區主要用水指標見表11。從總體上看,西北地區人均用水量和農村人均生活用水量變化不大,萬元GDP(當年價)用水量減少迅速,萬元工業産值(當年價)用水量和畝均灌溉用水量均呈下降趨勢,只有城鎮人均生活用水呈上升趨勢。1999年,西北地區人均用水量約為全國平均的2倍,萬元GDP用水量約為全國平均的3倍,畝均灌溉用水量和萬元工業産值用水量比全國平均高出40%~50%,農村人均生活用水和城鎮人均生活用水則比全國平均少15%~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面

訪問量統計 | 排行榜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京ICP備14010557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版權所有  主辦:水利部辦公廳  承辦: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總機:010-63202114  網站聯絡電話: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白廣路二條2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bm20000001   京公網安備11040102700040號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網